每提及太极拳,年轻人常说那是老年人的运动方式,慢吞吞的,退休以后再练吧。
其实,正反映了人们对于太极拳的片面认识。的确,现在公园中常见许中老年人打太极拳,动作迟缓柔慢,但那仅是太极拳家庭中的而已。
当太极拳的套路主要有武当、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这几大类。其中杨、吴、孙、武式太极以“慢、柔、缓”见长,适用于康复、静养、不宜剧烈运动和无武术功底的中老年人学练。
而武当功夫和陈式太极则动作幅度相对较大,棉里藏针,速度快猛且具爆发力,对肢体和韧带要求较高。电影《太极张三丰》中李连杰所演绎的套路正是这两种。但无论哪一种套路,其要领和精髓都是一致的。
太极之道:以柔克刚
太极拳是拳术中以柔克刚的典范。以柔克刚因人性情不同可分:外刚内柔、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因个人体质不一样,所以柔度也不一样。
说法1:身有千斤力,只用四两劲。
“四两拨千斤”是很多人对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一种最基本也是最浅显的认识。杨澄甫的《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
这就说明了被称为“太极内劲”的这种劲力的特性,并不是打拳力气越小越好,而是身有千斤力,只用四两劲,即功夫好,用巧劲,四两可以拨千斤。
说法2: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
很多人以为,练太极拳,只要会用技巧,就可以“四两拨千斤”战胜敌手,克敌制胜于一时。殊不知太极拳深层的意义是外练筋骨,内练精气,保养身心以求寿健,在延续生命的对垒中战胜敌手,所谓克敌制胜于一世。练太极拳表面是在练拳,实则练功。强身健体、延续生命才是太极至高境界。
锻炼要领:连贯圆活
打太极拳要含胸拔背,垂肩坠肘,内外相合,意守丹田,关键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松腰松腰是指在微微屈膝、松胯的基础上,使腰部保持松、沉、直的状态。松腰才能够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随之而出。
2.分清虚实分清虚实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初练太极拳主要是步法要分清虚实。如全身重心坐于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运动中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实能分才能转动灵活。
3.完整一气太极拳运动讲究由脚而腿到腰,完整一气,手随足运,足随手运。一个动作的结束恰好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保健应用:急慢性病康复治疗
近年来研究证明:太极拳的医疗保健作用是多方面的,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许多急性病和慢性病的康复治疗中。
1.心血管系统疾病坚持太极拳锻炼,可使心气旺盛、血脉充盈、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临床上常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恢复期、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和肺原性心脏病Ⅰ、Ⅱ度心功能不全者。
上述病人可以练全套简化太极拳,也可以视病情和体力进行部分动作的选练,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云手等。其运动量应以运动时心率亚极量≈(170-年龄)为宜。练拳最好在早晨,选择空气新鲜,较为温暖、干燥的地方。
2.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太极拳锻炼,可以调畅气机、调理阴阳、宁神定志、潜阳降逆。因此,可用于轻、中度神经衰弱症、各种类型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患者每日可坚持练拳1小时左右,体弱者适当减量。运动中要特别注意放松和入静。
3.消化系统疾病打太极拳可使脾气健运、肝气条达,从而增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一般可用于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迁延性肝炎、老年性便秘、胃十二指肠溃疡无并发症者。运动中要注意腰的转动,以加强对内脏的按摩。
4.呼吸系统疾病打太极拳可使练习者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具有补气益肺的作用。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性肺气肿、慢性非活动性肺结核等病的康复治疗。
初练太极拳一般采用自然呼吸,力求做到深、长、细、匀。这对于呼吸系统是不错的锻炼。练习最好选择空气新鲜,周围有松柏的地方。
5.早衰坚持练习太极拳可以补益肾精、强壮筋骨,从而抵御疾病,延缓衰老。其运动量因人而异,以运动后微微汗出、精神爽朗、不觉疲劳、食欲增加、睡眠佳为宜。经过一个阶段的锻炼,可以适当增大运动量。
小编提示您:
练习太极拳如果姿势不正确,容易造成膝关节损伤、疼痛。因此,想要以太极拳为主要运动方式的朋友,初学时应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确学习,打好基础,特别是要在学习中注重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步伐,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