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司匹林能治毛囊炎吗
阿司匹林是抗凝的,不能治疗毛囊炎。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
预防心肌梗死复发;
中风的二级预防;
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
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
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
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2、毛囊炎产生原因
中医学认为,毛囊炎多由湿热内蕴,外受热邪,熏蒸肺系,蕴结肌肤,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成脓,脓毒流窜,相互贯通,发为本病。或素体虚弱,卫外不固,外感热毒;或因皮肤不洁,复遭风毒侵袭,风外搏结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之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偶有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孢菌属和类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或糖尿病患者,多因抓搔,皮肤受损,病原菌乘机入侵毛囊,而引起炎症。或与职业,或与某些治疗因素有关。经常接触焦油类物质,或长期应用焦油类物质或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以及皮肤经常接受磨擦等刺激,均为本病的诱发因素。职业中接触矿物油、沥青、煤焦油,治疗中外用皮质激素软膏、焦油类软膏,以及伤口包封治疗等均能引起毛囊炎。
3、毛囊炎临床表现
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充实性丘疹或由毛囊性脓疱疮开始,以后迅速发展演变成丘疹性脓疱,中间贯穿毛发,四周红晕有炎症,继而干燥结痂,约经1周痂脱而愈,但也有反复发作,多年不愈,有的也可发展为深在的感染,形成疖、痈等,一般不留瘢痕。皮疹数目较多,孤立散在,自觉轻度疼痛。在成人主要发生于多毛的部位,在小儿则好发于头部,其皮疹有时可互相融合,愈后可留有小片状秃发斑。
治疗可酌情选用抗生素,局部可用1%新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软膏或2%碘酊外涂,也可试用紫外线照射。对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试用自家菌苗或多价葡萄球菌菌苗。
手术前一周应停用,避免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出血不止。
饮酒后不宜用,因为能加剧胃粘膜屏障损伤,从而导致胃出血。
潮解后不宜用,阿司匹林遇潮分解成水杨酸与醋酸,服后可造成不良反应。
凝血功能障碍者避免使用,如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者。
溃疡病人不宜使用。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出血或穿孔。
哮喘病人应避免使用,有部分哮喘患者可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大发作。
孕妇不宜服用。孕后三个月内服用可引起胎儿异常;定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较大出血危险,在分娩前2-3周应禁用。
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否则可引起中毒,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严重者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不宜使用,有报道,16岁以下的儿童、少年患流感、水痘或其它病毒性感染,再服用阿司匹林,出现严重的肝功能不全合并脑病症状,虽少见,却可致死。
胃肠道症状: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上腹部不适、呕吐等。口服阿司匹林可以直接刺激到胃粘膜从而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呕吐,如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容易导致胃黏膜的损伤。
过敏反应:此项不良反应主要针对特异体质者,对于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引起哮喘、皮疹等过敏反应。
水杨酸反应:大量或过量服用阿司匹林可引起水杨酸反应,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严重时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