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女性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护理7个特殊时期。女性一生中要经历妊娠、哺乳、更年期等多个特殊生理阶段,期间血糖都会波动,需要特别护理。那么,女性在哪些时期要特备注意护理糖尿病呢?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一、月经期:血糖易升高,注意监测。
女糖友经期胰岛素抵抗性增加,约60%的患者血糖升高;月经过后,血糖又回到原有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月经期间雌、孕激素大量释放,加重胰岛素抵抗所致。多数患者在行经前几天通过少吃多餐,不改变药物用量,血糖一般能控制好。如果难以控制,在医生的指导下经期药物加量。
每个患者的血糖变化幅度不尽相同,如果患者想了解月经期对其血糖有多大影响,可以在月经前、中、后各一周进行检测,每天测2~4次,连测2~3个月。为减少血糖波动,女性患者在月经期应格外注意控制饮食、坚持运动,并酌情调整用药。
二、避孕时:别用避孕药。
育龄期的女性糖尿病患者通常不主张采用口服避孕药来避孕,因为口服避孕药除会引起血糖波动外,还可促使血栓形成,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宫内节育环不会影响血糖和血脂水平,是已育女性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选择。
三、性生活:血糖会下降,预先作准备。
高血糖会使女性体力受损,一天到晚无精打采,进而影响性生活的和谐。其实,只要积极控制血糖,糖尿病女性同样可以拥有和谐、健康的性生活。饮食上要多吃优质蛋白质,如鸡、鸭、鱼、蛋类,有利于提高性欲。
由于性生活也是一种体力活动,血糖会伴随着体力的消耗而下降,因此,女性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房事时应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通常情况下,如果准备行房,患者应事先将当天应注射的胰岛素酌情减量。如果已经注射过胰岛素,也可考虑在房事前适当吃些东西。
四、妊娠期:停用口服药,换用胰岛素。
糖尿病不是妊娠的禁忌证,只要糖尿病孕妇能够在妊娠期间将血糖严格控制在正常水平,同样可以生育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一般地说,患者最好提前3~6个月为怀孕做好准备,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怀孕以后,尤其是孕期头三个月,应严格控制血糖,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保持在正常范围(<6.5%)以内,这对胎儿的正常发育十分重要。
高血糖会使孕妇抵抗力下降,增加自然流产、早产的可能;高血糖通过胎盘转运给胎儿,使其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易造成巨大胎儿及畸形,并对胎儿肺部发育不利,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对策:在孕期经常监测血糖变化,及早发现血糖过高或过低(完整的血糖谱包括空腹、每次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妊娠初期不需要特别增加热量。中、后期每增加1孕周,热量增加3%~8%。分娩后由于母体体内激素经历一次较大变化,抵抗胰岛素物质减少,血糖又会产生波动,要重视监测。
五、哺乳期:容易低血糖,酌减用药量。
女性糖尿病患者若选择母乳喂养,在婴儿吸奶的时候,母亲体内的血糖水平会下降,应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乳母应经常吃些小点心,酌减胰岛素用量,并注意监测血糖。此外,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哺乳期间应多喝一些富含维生素、钙等矿物质和蛋白质的汤水,尤其在每次哺乳前后喝上几口,对身体有好处。
六、更年期:血糖易波动,心态要调整。
更年期妇女因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相应增强,此时若不及时调整药量,部分女性糖尿病患者会发生低血糖,特别是夜间低血糖。女性糖尿病患者在更年期除一般保健以外,还应尽量去除那些有可能影响血糖水平的因素(如心情烦躁、情绪不稳、失眠多梦等),更加注意饮食控制,放松精神,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睡眠。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更年期常见的潮热、出汗、抑郁及短期记忆丧失等症状容易与低血糖症状混淆,因此当你怀疑自己发生低血糖时,最好还是用血糖仪验一下,不要贸然吃下太多高热量食物。
七、老年人:警惕骨质疏松。
血糖高、激素下降等会加速钙质大量流失,因此老年时后多会出现骨密度下降,导致骨折风险明显增加。对策:治疗骨质疏松,首先要治疗糖尿病,把血糖控制达标。应用降钙素制剂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痛有较好疗效;或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骨吸收,阻止骨质的进一步丢失。
血糖升高或明显波动会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对广大女性糖尿病患者而言,从自身特点出发,学一点自我保健知识,对于保持血糖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