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读:糖尿病会对口腔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为口腔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口腔疾病与糖尿病相互影响,所以都要重视其治疗。那么,糖尿病口腔病变的特征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糖尿病口腔病变的特征:
1、牙根面龋
主要表现为牙龈萎缩,多颗牙同时龋坏,对冷热刺激敏感、疼痛。出现这一症状,应在血糖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及时到口腔科就诊。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可能引起牙髓炎及牙根尖周炎,使治疗的难度更大。
2、口腔粘膜白色念珠菌感染
这一疾病又叫鹅口疮。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婴儿或身体虚弱者容易感染。临床表现为口腔内颊、舌、上腭等部位出现乳白色或灰白色的伪膜,其周围有较窄的红晕,界限清楚。除去伪膜,下面为红色的糜烂面,有疼痛及口炎症状。出现这一病患,应及时用二性霉素B或制霉菌素液含漱或涂沫。
3、牙齿松动
牙齿松动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牙龈炎、牙周炎等慢性破坏性病变,尤其是牙槽嵴骨质吸收,常常影响牙齿的稳固性,造成牙齿松动、移位或错颌,进而诱发牙周感染,严重者引起牙齿脱落。糖尿病患者牙齿松动呈多发性相继松动,并且进展较慢,但松动程度却逐渐加重。因此,早期可能不被注意。一旦到了晚期,松动幅度已相当大,牙槽嵴吸收严重。不仅影响人体健康,丧失咀嚼功能,而且会影响到容貌。
这一疾病的治疗越早越好,尽可能地保存牙齿,可以将松动的牙齿用夹板固定,将漂移的牙齿矫治复位,千万不可轻易拔除牙齿。对于无法保留的牙齿,应在高血糖得到控制以后,无明显酸中毒症状时进行拔牙,由于糖尿病人抗感染能力较差,拔牙前后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4、牙槽骨骨质疏松
糖尿病特别是Ⅱ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为全身性骨质疏松,部分仅局限于牙槽骨。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牙齿周围的上下颌骨骨密度下降,牙槽骨嵴骨质吸收十分明显,部分牙齿松动,咬合困难,吃饭时咬合无力,吃东西嚼不碎,部分牙根暴露,牙龈萎缩。
这一疾病需要同时进行内科治疗和口腔科治疗,主要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磷类药物,清除牙石和牙菌斑,避免吃过硬的食物,定期进行牙齿保健。为预防这一疾病发生,可坚持做口腔牙齿保健操:早上体育运动后,进行牙齿空咬运动30次,前20次进行快速冲击咬合,后10次进行强力持续咬合,以改善咀嚼肌的咬合力,刺激牙根及牙槽骨,增加其骨密度。还可以进行牙龈的按摩,具体方法是:洗漱后,用拇指、食指轻度按摩牙龈内外两侧,内侧用拇指,外侧用食指,每次每面30次,以促进牙周微循环,增强黏膜抵抗力。
5、牙周感染
糖尿病患者牙周感染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表现为牙龈充血、肿胀、口腔有异味,个别牙或全部牙疼痛或压痛。严重者导致牙周脓肿,甚至发生牙齿松动或移位,这样会抵消降糖药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最好先进行糖尿病的整体合理治疗,对高血糖代谢紊乱者,不要进行复杂的牙周治疗,否则容易导致血行感染。糖尿病牙周病患者定期到口腔门诊进行局部消炎,牙周袋内冲洗、刮治、袋内局部上药。坚持每3个月至半年做一次口腔保健检查。
二、糖尿病口腔病变的具体表现:
1、口腔粘膜病变
表现为口腔粘膜干燥,常有口干、口渴,唇红部可见爆裂。齿龈、舌粘膜的糜烂及小溃疡、疼痛,容易发生感染性口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2、龋齿
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
3、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脱落
随患者年龄增高而更为普遍。
4、龈炎、牙周炎
糖尿病患者常出现牙龈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疼痛。牙周部位可发生牙周脓肿、牙周袋形成,并有脓性渗出。
5、腭部炎症
进展的龋齿根尖炎及齿龈炎向多颗牙齿蔓延,引起发热、疼痛、肿胀及吞咽疼痛等症状。
6、其它
易出现拔牙后愈合时间延长,拔牙后发生疼痛及炎症等。
三、糖尿病患者切忌轻易拔牙:
糖尿病患者多存在凝血功能低下、抗感染力差,又常合并许多慢性并发症,如轻易拔牙可能导致出血不止、感染加重或扩散,甚至引起败血症,使并发症加重,导致病情恶化。但是,长期牙病难痊愈也会加重病情,必要时应实施拔牙术。必须注意,拔牙应去正规医院找专职牙科医师,拔牙之前应进行充分准备,包括:
1、详细的医学检查,冲洗发炎的牙周袋,将脓肿的牙龈切开引流,同时给予全身抗感染治疗,或必要时使用胰岛素。
2、患者在平时要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并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将血糖控制在8.9毫摩/升以下才能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