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胃癌胃上皮细胞自身恶变、无限增殖引起的疾病。活的胃癌细胞一般不会排出体外,即使有少量胃癌细胞跑出来到体外环境中,甚至进入另外一个人体内,也会很快死亡或被此人的免疫系统清除。密切接触胃癌病人的人或护理胃癌病人的家属都不必担心会传染上胃癌。
所谓传染,简单地说,就是某种疾病从一个人身上通过某种途径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传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临床资料证明,癌症病人本身并不是传染源。专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从癌症病人身上取下的癌组织直接种植在另一个人身上,并不能成活生长。尽管目前认为某些癌症的发生与某些病毒有关,如:子宫颈癌,鼻咽癌,白血病,但至今还不能证实感染上某些病毒就一定地得某种癌症的说法。
腹痛当胃癌开展扩大,尤其在滋润穿透浆膜而侵略胰腺或横结肠系膜时,可呈现持续性剧烈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极少数癌性溃疡穿孔的病人也可呈现腹部疼痛和腹膜影响现象。
胃口减退和消瘦癌肿毒素的吸收,可使病人日益呈现消瘦、乏力、贫血,营养不良这些多见的胃癌体现体现,往往是进行性加剧,最终体现为恶病质。
恶心吐逆这也是较多见的胃癌的体现体现之一,前期即可发作。胃窦部癌也可呈现幽门梗阻的体现。还会呈现呕血和黑便的体现,1/3胃癌病人经常有小量出血,多体现为粪便潜血阳性,有些可呈现间断性黑便,但也有以很多呕血而就诊者。
拉肚子可能与胃酸过低有关,粪便可呈糊状甚而可有五更泻。晚期胃癌累及结肠时常可导致拉肚子,鲜血便等。
3.1、环境和饮食因素
摄入过多的食盐、高盐的盐渍食品、熏制鱼类、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食物是诱发胃癌的相关因素,另外还有发霉的食物含有较多的真菌毒素,大米加工后外面覆有滑石粉。此外也有研究表明胃癌与营养素失去平衡有关。
3.2、幽门螺杆菌感染
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证明,幽门螺杆菌(HP)不仅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是消化性溃疡和胃粘膜相关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而且还可能是胃癌的协同致癌因子。据了解,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
3.3、遗传因素
胃癌有家族聚集性已为一些研究所证明,其原因是由于共同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还是遗传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还有一些资料表明胃癌发生于A血型的人较O血型者为多。
3.4、胃部疾患
经常胃部出现疾病的人容易患胃癌,特别是常年酗酒、作息不规律或者饮食不当,造成胃出血、胃溃疡、胃息肉等胃病的患者,可能会由胃部病变,转变为胃癌。
1、萎缩性胃炎
多数萎缩性胃炎的最终结局是胃癌,甚至有人认为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期”。建议患有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每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可以较早发现胃癌。
2、大的胃部溃疡
所谓大的胃部溃疡,是指直径大于2厘米的溃疡。一旦发现大溃疡应立即治疗,并且至少治疗6周以上。溃疡治愈后,还要定期复查,复查间隔时间为半年或1年。
3、息肉
一旦检查出胃部有息肉,无论大小,都要切除,而且应做病理检查。
4、残胃
因为某种疾病切除了部分胃体,称之为残胃。残胃和胃癌的联系也较密切,有研究认为,残胃存在5年以上的,患胃癌的几率增加。所以提醒做过胃部手术的残胃患者,每隔1年要做一次胃镜检查。
1、少吃烟熏和油煎食物
熏鱼和熏肉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油炸、烘烤、烧焦食物和重复使用的高温食油中也含有此类致癌物质。
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多吃含维生素A、B、E及β胡萝卜素的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增加强蛋白质、豆制品,改进营养情况,增强机体抵抗力。营养平衡的饮食能提高人机体的免疫功能,保护胃黏膜。
3、避免长期食用盐腌食品
少吃或不吃腌菜,腌菜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在胃内适宜酸度或细菌的作用下,能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是很强的致癌物质。
4、保持乐观心态
很多胃癌患者多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中医理论,长期抑郁、郁闷的心情导致气滞血淤、结块,形成癌肿。
5、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患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恶性贫血的人,必须经常到医院检查治疗,消除癌前病变,预防胃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