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肿瘤疾病 >> 胃癌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隔夜菜,胃癌
2018-03-14阅读:11366 学员编辑 收藏
一、吃隔夜蔬菜易患胃癌吗
二、胃癌的发病因素是什么
三、胃癌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预防

吃隔夜蔬菜易患胃癌吗

1、吃隔夜蔬菜易患胃癌吗

胃癌高发与不当饮食习惯有关,如吃隔夜菜、回锅菜等。青菜、菠菜等绿叶蔬菜,刀豆、(豆工)豆、蚕豆等绿色豆类,反复回锅,叶绿素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可降解成分,易致癌。而螃蟹、鱼类、虾类等海鲜,隔夜后易产生蛋白质降解物,会损伤肝、肾功能。

吃隔夜蔬菜易患胃癌吗

剩汤长时间盛在铝锅、不锈钢锅内,也易发生化学反应,应盛放在玻璃或陶瓷器皿中。此外,冰箱不是保鲜箱,蔬菜、水果等生鲜菜果久放,易繁殖细菌。至于咸菜、咸鱼、火腿、香肠、酱菜等腌制食品,因含致癌物亚硝酸胺成分,不宜多吃。

2、胃癌患者应该吃些什么

2.1、胃癌患者需多吃些洋葱:

吃洋葱能降低胃中亚硝酸盐含量,重要的是洋葱中含有一种栎皮素的物质,为天然的抗癌物质。研究显示,经常吃洋葱的人,胃癌发病率比少吃或不吃洋葱的人要少25%,患胃癌的致命率也低了30%.

2.2、可以多吃一些菌菇类抵抗胃癌:

菌菇类都含有抗癌物质,能起防癌功效,这类食物包括冬菇、香菇、金针菇以及木耳等,科学家发现,食物中许多菌菇类都含有抵抗胃癌及其他癌症的物质,能起防癌功效,比如冬菇中所含的多糖体,是很好的抗癌物质,黑木耳、白木耳所包含的多糖体也是一种抗癌的有效物质,菌菇类食物中富含的粗纤维和钙等都有防癌作用,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抵抗胃癌。

3、胃癌症状有哪些

3.1、消瘦和贫血:有人统计大约90%以上病人都消瘦,往往消瘦2.5~5公斤才引起重视,继之消瘦更为明显,有的可达5~15公斤。约有半数的病人伴有贫血,自感乏力,轻度贫血时往往不易察觉。

3.2、上腹疼痛:中晚期胃癌病人疼痛多明显且较持续,不易缓解。程度轻重不等,可为胀痛、锐痛、钝痛、气痛等多种多样表现,进食后不缓解,且多有加重。

3.3、厌食、恶心、饱胀、呕吐、吞咽梗塞可出现,并逐渐加重。

胃癌的发病因素是什么

1、饮食因素:经过研究表明,一些喜欢吃烫食,或者是经常饮用烈性酒都会引起胃粘膜的损伤,这样就会造成胃癌的发生,也就成为了胃癌首要的发病因素。

2、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胃癌的发生,其中高盐食物能够增加对胃粘膜的损害,所以经常吃高浓度盐腌制的食品会增加发生胃癌的几率。

吃隔夜蔬菜易患胃癌吗

3、亚硝酸类化合物也是越来越多的被关注的导致胃癌的重要原因,因为亚硝胺一般是存在于某些食物中,比如说熏鱼、腌肉或者是香肠里边,所以它是引起胃癌的病因之一,也是以后会引起胃癌的隐患。

4、胃癌的病因还包括环境因素,其中胃癌一般多发于高原气候温带,比如说处于旱区或者是黄河上游,河西走廊。在暖热带和亚热带、热带等地区都很少有胃癌的发生。

5、遗传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调查发现,A型血的人与胃癌的发生有很大的,还有就是发现胃癌比较常见于近亲中,这都可以证明遗传因素在胃癌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胃癌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预防

1、首先不要吃霉变的食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发霉变质的食品,食物霉变是由污染霉菌所引起,霉菌中有些是产毒真菌,是很容易导致胃癌及其他癌症的物质,并且同时有些食物在产毒真菌作用下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和二级胺,进入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而导致胃癌。

吃隔夜蔬菜易患胃癌吗

2、积极治疗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与胃癌有较密切的关系,是癌前病变;由胃溃疡恶变的胃癌占5-10%;胃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的癌变较单发性息肉多见,息肉直径超过2cm显示有恶变倾向;恶性贫血与胃癌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患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恶性贫血的人,必须经常到医院检查治疗,消除癌前病变,预防胃癌的发生。

3、保护食用水的卫生,被污染的水源中一般会含有多种致癌的金属离子,所以一定要用正规的自来水,农村地区尽量使用井水,避免更多地致癌物质通过口腔进入体内。

上一篇: 天天吃泡面,胃癌 下一篇:胃癌,胃镜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