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转移可分为肝内转移、肝外转移。由于肝内有许多丰富的血窦,因此肝内转移最为常见,多数肝癌患者在早期即可有肝内转移,肝癌细胞侵犯门静脉分支形成癌栓,癌栓阻塞引起门脉高压及顽固性腹水;肝外转移多见于肝癌晚期,是由于癌细胞累及肝静脉后进入体循环以及浸润种植等转移至全身各部,可涉及肺、骨骼、肾上腺、腹膜、淋巴结(肝门、上腹部或腹膜后等)等部位。癌细胞转移至骨骼时,可引起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转移至脊柱时,可因压迫脊神经而引起截瘫等等。发生肝外转移时,转移至哪个脏器就可引起该脏器区域的疼痛。
肝外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多见于肝癌晚期,约有50-70%转移至肺,其次为肾上腺、骨、脑、肾等器官;淋巴结转移至肝门淋巴结最为常见,可出现黄疸及发热等临床表现。肿瘤转移之处有相应症状,有时可成为发现肝癌的依据。
2.1、咳嗽、咯血
肿瘤转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咯血。
2.2、血性胸水
局部转移到肝门淋巴结最常见,也可转移至锁骨上、主动脉旁、胰、脾等处淋巴结。胸膜转移可使胸膜淋巴结出现胸腔积液或血胸,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
2.3、下肢水肿
癌栓栓塞肺动脉或发枝可引起肺梗塞,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和胸痛。癌栓阻塞下腔静脉,可出现下肢严重水肿,甚至血压下降;阻塞肝静脉。
2.4、疼痛
癌肿转移到骨可引起局部疼痛,其疼痛特点为由间断性逐渐变为持续性,呈进行性加剧。转移部位骨骼表面向外突出,后期可出现病理性骨折。
一般肝癌转移会有相应的表现,如肺转移出现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Χ线或CT检查多可确诊;胸膜转移多出现右侧胸痛胸水、呼吸困难,Χ线或CT检查或抽胸水有助诊断;骨转移以部疼痛和神经受压症状(如截瘫等)为主,一般Χ线或CT检查骨扫描可确诊;脑转移时出现头痛、恶心、失明、失听、神志改变或肢体活动不利,多用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可触及肿块,多用触诊或B超界定淋巴结的大小、数目,用细针穿刺确定性质。对于种植在胃、肠、网膜等的转移肝癌,B超、腹部透视、CT检查多有助发现,出现腹水时进行抽取化验十分必要。
1、血行转移
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也最常见,可侵犯门静脉并形成瘤栓。瘤栓脱落在肝内可引起多发性转移病灶,门静脉主干癌栓阻塞可引起门静脉高压和顽固性腹水,肝癌细胞侵犯肝静脉后即可进入体循环,发生肝外转移,以肺转移率最高,还可血行转移至全身各部,以肾上腺、骨、肾、脑等器官较为常见。肝细胞型肝癌以血行转移多见。
2、淋巴转移
局部转移到肝门淋巴结最常见,也可转移至锁骨上、主动脉旁、胰、脾等处淋巴结,胆管细胞型肝癌转移以淋巴转移居多。淋巴转移仅占转移总数的12.6%。
3、种植转移
偶尔发生,如种植于腹膜后形成血性腹水,女性尚可有卵巢转移癌。
4、直接浸润
肝癌一般较少发生邻近脏器的直接浸润,但偶尔也可直接蔓延、浸润至邻近组织器官,如膈、胃、结肠、网膜等。
肝癌晚期复发和转移的患者,要以中医中药治疗为主,可以在局部采用放化疗控制症状的发展。中医治疗能够有效的抑制肿瘤的生长,扶助人体的正气,提高患者的抵抗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三联平衡疗法在肿瘤中医治疗过程中,整体调治与对症治疗相结合,内服与外敷相结合的一种科学治疗方法。在中药制剂技术上则必须坚持遵古炮制与现代化提取浓缩相结合,既保证中药的整体成份不流失,又保证治肿瘤所必需的药效浓度。
此种疗法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非凡效果。所谓“内服”,是指服用高纯度、高浓度的抗癌中药,以达到抑杀癌细胞、扶正固本,同时快速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缩小现有肿块的同时有效防止复发转移。所谓“外敷”是指当肿瘤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肿、痛、水等现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通过外敷高浓度、高强度的通经络药物,可从根本上快速解决以上问题。特别这些年来,在肿瘤患者中流传甚广,从者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