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不少人手上会冒出一些米粒大小、透明的小水泡,有点痒,水泡破后还会出现蜕皮现象,天气越热,情况还越严重。有人认为这是体内湿气作怪,有人说这是湿疹,甚至还有人觉得是“脚气”蔓延?!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的“水泡”学名叫做汗疱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的皮肤湿疹样反应,通常呈对称性的分布于手掌侧面、脚掌侧面、手指侧面或是脚指头的侧面。
水泡呈针头至粟米大小,分布较为密集,略微凸出皮肤,有坚硬感,颜色为黄色或者白色,晶莹清晰,挑破后有少量液体渗出,干涸快,但随之也会出现蜕皮症状。
汗疱疹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灼热、瘙痒,且有季节性,一般春夏两季加重,秋冬减轻,但若是不加治疗很容易反复发作,发作程度还会一年比一年重。对患者而言,病发期间也很是痛苦。
汗疱疹,又被称为手足湿疹,其症状很容易和水泡型手足癣、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癣菌疹这三种病相混淆,因此要学会区分。
水疱型手足藓是真菌感染造成的。多发生在手掌、手背、大鱼际处,水疱相较于汗疱疹的稍大,有红肿、鳞屑,痒感强烈。
因此,有时候也需要做真菌检测,以确定是否为汗疱疹。
汗疱型癣菌疹的特点是有活动性皮藓菌病灶,其释放真菌抗原,经血循环至周围皮肤,继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藓菌疹常见于双侧掌面及指腹部,大小不等,疱壁不易破溃,少数可演变成较大水疱,会比黄豆还大。常奇痒难忍,会糜烂、化脓。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属于一种角化异常性的皮肤病,与先天遗传基因有关。好发于患者双侧脚底,有时也可能发生在双侧手掌。
皮损初期为小米大小的白点,逐渐向四周扩大,类似疱液干涸的疱膜,容易自然破裂或经撕剥成薄纸样鳞屑,无明显炎症变化,无瘙痒感。
此病一般可以适当的使用10%的尿素乳膏外涂,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汗疱疹,通俗来说就是一种过敏反应,其形成原因较多,医学上目前对于诱发的病因还不明确,主要认为它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汗疱疹病人有一些是过敏体质,其本人或其血亲中有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或其它过敏史。
部分患者与镍和铬等金属过敏有关系,一般只要限制镍或铬的接触就可预防汗疱疹的发生。
另外,机体在遇到一些含刺激成分的物质,如:洗衣粉、肥皂等,或遇到细菌、病毒、药物时也都会出现防御机制,可能导致过敏引起汗疱疹。
建议:找出过敏原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开;尽量少碰肥皂、洗衣液、洗洁精等洗涤剂,可将洗护用品换成刺激性较小的,有需要时可带手套洗涤。
长期处于紧张、压力之下,过度疲劳,情绪抑郁,睡眠不足等也会成为诱因。
便秘、慢性肠炎、浅表性胃炎等肠胃疾病会引起功能性紊乱,出现反酸、恶心、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长期不治疗可能会使人水电解质失衡,降低人体免疫力,更易受到外界物质的侵害,也就更容易出现汗疱疹。此时,需要调理好肠胃功能。
中医辨证认为:汗疱疹是湿热内蕴,不得透达疏泄,下注于手足末端而发的。而夏季雨量大,湿气重,因此很容易出现汗疱疹。
有些强迫症的人非要将汗疱疹戳破,再撕皮,这样心里舒服了,患病的皮肤可就遭罪了!往往会加重不适甚至产生细菌感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导致严重的后果。
那该如何处理汗疱疹?
1.瘙痒时,可以涂抹复方炉甘石洗剂,其对于皮炎湿疹的止痒效果较好。
2. 蜕皮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激素软膏。短期、小剂量的使用这些药膏副作用并不大,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不必过于担忧。
同时还要保持蜕皮部位的滋润,涂抹一些滋润、消炎的保护性软膏
3. 若瘙痒难忍,蜕皮严重则要及时就诊,配合口服一些抗阻胺药。
记住啦!千万不要用手去磕破或者是用利器把它挑破,正确治疗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