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倡使用公筷、公勺;
2、餐具定期消毒、如果家人感染,一定要分餐;
3、饭前便后洗手;
4、不吃生食或太烫的食物: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
5、不要“口对口”喂饭:可能将大人口腔内、肠胃里的细菌传染给孩子;
6、注意口腔卫生:建议使用漱口水和抑菌牙膏。
熟悉幽门螺杆菌的都知道,这个细菌与胃病有密切的关系,但其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风湿性疾病也有一定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全称幽门螺旋杆菌,亦称幽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状、单极多鞭毛的杆菌。因首次发现这些细菌的部位是在胃的幽门部位,故称“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杆菌的存在,是众多慢性胃病(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的元凶,也是胃癌重要的危险因素。
数据显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之后,有15%~20%的感染者会发生消化性溃疡,有5%~10%的感染者会发生消化不良,有约1%的感染者会发生胃恶性肿瘤。但100%的感染者都会在组织学层面上出现活动性胃炎。大部分感染者是没有症状的,少数有症状者可有口臭、反酸(烧心)、胃胀、胃痛、嗳气(打嗝)、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多种胃肠道外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风湿性疾病进程密切相关,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等疾病。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度和疾病转归,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阳性感染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血沉和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Hp)阴性者。陈文台等[2] 的研究也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血清中炎性因子IL-8和IL-18的水平明显下降。
既往研究报道,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可达58.14%,这也说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仍较为常见。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能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发展有关,有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能增加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炎性水平,并降低胃肠道功能,影响外周血α1-AG、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3】。
有研究表明,干燥综合征患者较其他免疫性疾病患者更易感染幽门螺杆菌(Hp);El Miedany 等【4】的研究也证实,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比,干燥综合征患者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Hp),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 血清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指数、年龄、病程和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另外刘利鹏等[5] 的研究显示,抗幽门螺杆菌(Hp) 感染治疗后,干燥综合征患者合并血小板降低情况得到一定改善,说明幽门螺杆菌(Hp) 感染也可能参与了干燥综合征患者血小板降低的产生。
此外,风湿疾病患者大多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非甾体抗炎药的相互关系的基础研究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增加了非甾体抗炎药溃疡发生的危险性;同时,可能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会增加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概率。这也是风湿性疾病患者有较高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的原因之一。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是幽门螺杆菌(Hp)传播的重要途径。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其感染常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有:
目前的检查手段有很多,主要包括:13C、14C尿素呼气试验、胃镜、血清抗体检测和粪便抗原检测等方法,其中,13C、14C尿素呼气试验具有无创、接受度高、操作简便等优势,在多个国家的临床指南中被列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诊断的“金标准”。其中,14C尿素呼气试验由于有轻微的放射性,故不适宜13岁以下儿童及孕妇。相对来说13C更安全一些。
建议风湿性疾病患者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检测阳性者应和医生讨论是否进行根除治疗,特别是老年患者。日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
1、提倡使用公筷、公勺;
2、餐具定期消毒、如果家人感染,一定要分餐;
3、饭前便后洗手;
4、不吃生食或太烫的食物: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
5、不要“口对口”喂饭:可能将大人口腔内、肠胃里的细菌传染给孩子;
6、注意口腔卫生:建议使用漱口水和抑菌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