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风湿疾病 >> 其他风湿病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从“伏瘀”论治慢性荨麻疹
2022-06-27阅读:8526 中医杂志 收藏
一、伏瘀理论
二、伏瘀的致病特点
三、探讨慢性荨麻疹的复发机制

1、瘀伏血分,血瘀生风,伺机而发

2、病正虚,伏瘀渐盛,溃而发之

3、少阴有余,营卫失和,发于阴阳交替

4、伏瘀固着,传于三阴经,发于阴面

四、从“伏瘀”,治疗慢性荨麻疹

1、扶正——益阴养血

2、祛邪——搜络透瘀

五、病案分享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及躯干部位皮肤瘙痒、红斑、风团(“蚊子包”)等,风团一般24小时即可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其病程迁延,症状常反复,发作时瘙痒难忍,使患者身心饱受折磨。临床常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但容易复发,且常伴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可有效改善症状、减少复发且副作用较少。

艾儒棣教授根据临床经验认为“正虚邪凑,瘀伏于内”是造成慢性荨麻疹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内在基础,从“伏瘀”理论入手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较好疗效。

伏瘀理论

伏邪指邪气潜藏于内,逾时而发的病邪,具有“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的特点。

最早有关伏邪的论述见于《素问》,“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伏邪新书》载:“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拓展了伏邪的内涵。

《金匮要略》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可认为是“阴伏-伏瘀”概念的雏形。据条文所述,“阴伏”即为瘀血内阻,郁久化热,瘀热互结,内伏血分,因血属阴,故命名为阴伏。伏瘀致病一则由于瘀血内阻日久化热;二则病位较深,位在血分;三则藏匿深伏,性质多端,反复发作。


伏瘀的致病特点

瘀阻经络,病位固定: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块”即瘀血,瘀血内阻,致肿、致痛、致癥瘕积聚。经脉主气,络脉主血,气为阳,血属阴,在络则为血病,亦为阴病。伏瘀易阻滞经络,影响全身或局部气血津液的运行,瘀血固着,故见疾病发作部位常固定。

邪伏阴分,遇引而发:伏瘀致病,瘀血内阻,内伏血分,因血属阴,故邪伏阴分。引发伏瘀的形式有二:一为自发,即正气本虚,瘀血稽留、潜伏于内,积聚到一定程度,致邪盛正溃而发;二为遇引而发,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机体脏腑失调导致聚生痰、热、瘀等病理产物,而三者皆可潜藏于内,诱而发之。

少阴有余,入夜症重:营卫之气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伏瘀致病多伤及阴血,阴血不足,则少阴(君火)相对有余。邪火有余则伤正气,而循行于人体肌表的正气即为卫气。故“火有余”则营血不足,卫气被伤。营卫失和,卫气无以卫外,营气无以濡肤。夜间营卫气血虚弱,外邪易于侵袭,故疾病常于夜间好发或加重。

病势缠绵,久治难瘥: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初病在气,久病入血”。“久病”即指慢性疾病病程日久,病邪入络,病势缠绵,反复发作,多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为主。伏瘀致病,位在血分,亦谓之“久病”。伏瘀潜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即血瘀与血虚常常同时存在,亦可与多种病机相兼并存,产生血虚、血燥、阴虚等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

基于“伏瘀理论”,探讨慢性荨麻疹的复发机制

慢性荨麻疹复发特点与伏瘀致病高度契合,指出“伏瘀潜内,伺机而发”是造成慢性荨麻疹复发主要症状固定、复发时间基本固定、复发部位相对固定的根源。瘀伏血分,阻滞气机;瘀久化热,伤及血分;气机逆乱,气血不荣致血瘀生风而发病。病邪深入,日久形成血瘀、血虚、血热、血燥等交错复杂的证候,故慢性荨麻疹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瘀伏血分,血瘀生风,伺机而发

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中云:“伏气温热,邪从里发,必先由血分转入气分,表证皆里证浮越于外也”,提出伏气温病的病机为邪伏血分,由血转气、向外透发。荨麻疹初起多由风寒、风温之邪客于肌表,若失治误治,未及时祛邪外出,外邪乘虚入里,伏藏于内,伏热久居,深入血分,郁而化热,灼伤阴血,煎熬成瘀,伺机由血转气、向外透发。艾老师认为:1)气为阳,血为阴,两者阴阳相贯,共行于脉道之中,流周不息,发挥正常生理作用。伏瘀藏内,或藏于脉中,或溢出脉外,形成瘀血。瘀血则气滞,气机不畅,逆乱生风。血瘀生风,久则肌肤因不荣而干燥、瘙痒或脱屑。2)伏瘀潜内则新血难生,阴血亏虚,一则血虚生风;二则难以濡养心神,心神失养,故见瘙痒难耐。3)瘀生湿浊,《金匮要略》谓之“血不利,则为水”,津血同源,瘀生湿浊而致组织间隙水肿,发为风团。4)瘀伏血分,郁久化热,阴火亢盛致血热上泛透表,故表现为皮损色红,皮温较高。

久病正虚,伏瘀渐盛,溃而发之

“伏”是“瘀”积累的过程,日久病势渐沉,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则如“溃”堤之水,汹涌而下,溃而发之。正气御外,外邪难以直中;祛邪外出,伏邪无以为生;当久病正虚,邪气独盛,正邪无以交争,则伏瘀内生,且易为外邪引动而发。发之有二:一则正气虚衰,伏瘀潜内,正不胜邪,宿疾发之;二则伏瘀潜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诱因,引动伏瘀,因而发之。因此艾老师认为,伏瘀是造成慢性荨麻疹迁延不愈的关键,伏瘀稽留体内,正虚邪恋,邪正相持,致疾病反复发作,病情缠绵,久治不愈。

少阴有余,营卫失和,发于阴阳交替

慢性荨麻疹的发作时间有明显时间节律,好发于夜间。白昼日出,阳气卫外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酉时日入,阳气敛于内;至夜间,气血营卫运行于里。昼为阳,夜为阴,昼出阳动则血行,夜归阴伏则血瘀,且卫气夜藏于阴分,瘀为阴邪,阴不配阳,夜间血瘀更甚;“少阴有余”则气血亏虚,营卫失和,卫气无以卫外,营血无以濡内,入夜时分,阳气内藏,阴分当令,营卫气血虚弱,引动伏瘀,搏于肌腠,是以慢性荨麻疹常于傍晚至夜间固定复发。

伏瘀固着,传于三阴经,发于阴面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慢性荨麻疹复发皮损多见于人体阴面(胸腹部、四肢内侧面),且复发部位固定。一方面,其好发区域与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阴经脉所过之处大致相同。手足三阴经脉均是六脏(包含心包)所主经络,脏属阴,手足三阴经的病症属阴病。故伏瘀致病亦为阴病:一方面邪伏阴分,易复发于人体阴面;另一方面,伏瘀固着,易形成皮损部位固定之象。

从“伏瘀”治疗慢性荨麻疹

扶正——益阴养血

慢性荨麻疹复发的原因在于正虚而邪伏于里,伏瘀潜内,新血难生,阴血亏虚,故当以扶正益阴养血为治则。扶正,既透邪外出,又防外邪引动;益阴养血为具体治法,若津液渐充,气血化生有源,肌肤得养,瘙痒风团自消。

临床常以经典方剂当归饮子为基础,随证化裁。当归饮子出自宋代《重订严氏济生方》,“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皮肤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瘩瘤”。常用当归、鸡血藤、白芍、川芎、何首乌补益阴血以扶正,何首乌兼祛风止痒,透皮肤疮、疹、疥、癣之毒;黄芪补气生血,外护肌表,固护腠理,使邪无所犯,且黄芪为疮家圣药,能托毒敛疮生肌;防风祛邪外出,消疮透疹,且黄芪得防风可固表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可驱邪不伤正,两者合用彰显扶正透邪之功效;地肤子、蒺藜、蝉蜕三药可入络搜伏邪、祛邪以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益阴养血之功。

祛邪——搜络透瘀

叶桂在《温热论》中提到:“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成斑点隐隐。急急透斑为要”,所言“透斑”,其意在于:斑发之,原是血分热深重之征;透之,原是因势利导,从里透外,即血分之热邪随斑发之势外出,给邪以出路,外达而解。伏瘀藏内,多盘踞于经络之间,病久邪深,已经化热,常规使用凉血活血化瘀之药难直达病所,内在伏瘀应搜络以透之,故提出祛邪搜络透瘀的治则。

伏瘀积滞之顽症,非搜络入血之虫类药不可逐之,故常在当归饮子的基础上加用乌梢蛇、僵蚕、蝉蜕、地龙、全蝎等入络搜邪,疗效甚佳。虫类药物走窜入络,并搜邪剔络,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擅走络中而剔除瘀浊,彰显祛邪而不伤正之功。在使用虫类药物时应注意其毒性与致敏现象,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辨证使用药物,一般从小剂量(3~6 g)开始,并应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久服,做到祛邪而不伤正;炮制虫类药物应规范有效,以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确保安全有效;若出现过敏反应,需立即停止服用药物。

病案分

患者,女,32岁,2020年2月16日初诊。主诉:全身泛发瘙痒性风团反复发作3年。患者自诉3年前因劳累后突发背部皮肤瘙痒,继则起大片红色风团,持续数小时后自行消退,皮疹反复发作。服用抗组胺药后缓解,但停药即发,夜间尤甚,且复发部位常见于双下肢及腹部,位置固定,3年来病情反复发作。初诊可见:腹部、背部及双下肢散在淡红色风团,自觉瘙痒灼热,夜间加重,平素神疲乏力,口干,纳可眠差,二便可,舌质紫黯,舌边伴少许瘀点,脉细涩。检查:双下肢、腹部、背部散在直径为0.5~1.5 cm的淡红色风团,部分融合成片,成红肿斑片,可见散在抓痕,触之皮温较高,皮肤划痕症(+++)。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血瘀生风证)。治法:益阴养血,搜络透瘀。予当归饮子加减。处方: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5 g,生地黄15 g,黄芪20 g,防风10 g,地肤子15 g,刺蒺藜15 g,鸡血藤15 g,白鲜皮15 g,乌梢蛇10 g,蝉蜕10 g,地龙10 g,地榆炭15 g,茜草炭15 g,牡丹皮15 g,甘草9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三次温服。另加用复硼洗剂(四川省中医院院内制剂),每日2次,外搽患处。嘱患者清淡饮食,忌辛辣海鲜,保持心情舒畅。

2020年3月10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期间背部未见新发皮损,腹部及双下肢仍偶发少许风团,瘙痒感较前有所好转。查见风团颜色较前变淡,较前减小,直径0.5~1 cm,未见融合成片,触之皮温较前降低,皮肤划痕症(++)。患者自诉眠差,夜间难以入睡,夜间平均睡眠时间约为4 h,小便可,大便稀,舌质黯,舌边瘀点较前减轻,苔薄白,脉细涩。在初诊方基础上去生地黄、川芎、蝉蜕、地龙,加薏苡仁20 g、山药15 g、合欢皮15 g、珍珠母(先煎)15 g。14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余治疗和调护同前。

2020年3月28日三诊:服药期间全身无新发皮疹,偶有瘙痒无灼热,未见皮肤留有色素沉着,触之皮温可,皮肤划痕症(+),纳可,睡眠较前好转,夜间平均睡眠时间为6~7 h,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处方以二诊方去珍珠母、合欢皮、乌梢蛇、地榆炭、茜草炭,加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续服14剂以巩固疗效,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余治疗药物同前,嘱患者注意日常调护。患者共服用中药2个月余,病情已基本稳定。随访3个月,患者未使用相关治疗中药及外用药,未见病情反复。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