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哮喘疾病的高发时节,急性期时,往往会突然出现鼻塞鼻痒、喷嚏流涕、咳吐泡沫样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咽喉中哮鸣有声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与肺、脾、肾三个脏器密切相关,针灸治疗可有效控制发作、改善病情,下面请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一般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及外来或内在变态反应原(如吸入花粉、吃入蟹虾、接触油漆、呼吸道慢性感染细菌及其产物)的作用有密切关系,故称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病变为:①中小支气管痉挛。②管壁黏膜水肿。③管腔内黏稠分泌物增加。
其临床表现,外因所致者多突然发作,内因引起者来势较慢。发作时,鼻痒,喷嚏,咳嗽,有泡沫痰,呼吸困难,哮鸣,端坐呼吸,重者口唇发绀、额部出汗。这样的阵发可历经数小时,往往因大量吐痰继而呼吸改善,哮鸣减弱,通气困难消失。
1.中医病名
本病当属中医学“哮喘”范畴。哮与喘是既有区别又有关系的。《医学正传》云:“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喘不一定是阵发而哮是阵发,二者均有气促,喘不必兼哮而哮必兼喘,但二者在病所、病机上关系密切。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不离肺、脾、肾三脏,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主出气,肾主纳气故也。《证治汇补》中的“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而发是最有概括力的解释。
3.辨证论治
朱丹溪提出发时以攻邪为主,平时以扶正为主的原则,今人有谓“发时治肺,平时治肾”“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均是根据丹溪学说提出来的。针灸治疗也应根据这个原则。在临床上,其治疗主要是按肺、脾、肾三脏患病的情况而定治法。
(1)病位在肺:哮喘病所在肺,故无论初期还是末期,发时还是未发时,均应治肺,膻中、列缺、肺俞、尺泽、膏肓、太渊等是常用穴。肺寒者可重用灸,肺热者则以针为主。如外感风寒,可加合谷、大椎等穴发表。
(2)病位在脾:哮喘病脾虚痰多者,宜重在治脾,取中脘、丰隆、足三里、脾俞、气海等穴,着重于灸。
(3)病位在肾:喘促日久,多见肾亏,当以补肾为主(特别是应以补肾阳为主),灸关元、肾俞为常用之法,如阴虚较明显则针太溪。
4.针灸治疗
(1)疗效与疗程:对控制发作有一定作用,约30%可近期治愈,80%有效,但复发率颇高。有些患者经激素等其他药物疗法失效时,针治可以有效。一般认为病程短、体质佳、针感好者疗效较好,反之则较差。疗程1~2个月。
(2)疗法:①取穴原则:发时治肺,平时治肾;发时治标,平时治本。②取穴治肺:C1-T6夹脊穴、膻中、肺俞、天突、膏育、大椎、身柱。治脾:丰隆、足三里、气海。治肾:关元、肾俞。
(3)治疗工具:①毫针:以C1-T6夹脊穴为主,每日1次,10次一疗程。②化脓灸:取肺俞、膏肓、膻中等灸起疱,4~9壮,结痂后未痊愈者可再灸。③粗针划刺:取三棱针划刺膻中,稍令出血,敷盖,每周1次,3次一疗程。④穴位注射:蒸馏水2~3mL皮下注射身柱穴,每日1次,7日一疗程,连做2~3个疗程。一般穴位注射1次后缓解,2~3次止咳,此后肺功能改善。
1.毫针配灸法
取丰隆、气喘、大椎、肺俞、天突、膏肓、身柱、风门、大杼、气户、中府等穴,针刺一般取5个穴,留针30分钟,或用烧山火法,灸则限于胸背部穴。100余例报道云治愈率20%左右,好转者50%左右,疗程一般为半个月左右。
2.化脓灸法
取大椎、肺俞、天突为主,配膏肓、膻中等穴,每人灸1次,使起疱化脓,约45天创口愈合。疗效:有人报道治157例,痊愈者48例,总有效率76%,认为病程在2年内者易愈,10年以上者难愈。福建某地根据民间方法于三伏日施起疱灸(初伏乃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中伏乃夏至后第四个庚日,末伏乃夏至后第六个庚日,因庚日属金属阳之故),取穴风门、肺俞、膏肓、大椎,灸起疱后,外贴元遂散(延胡索、甘遂、细辛各5钱,白芷、轻粉各3钱,白芥子1两,共研末)用姜汁煮糯米糊调为膏,敷穴上36小时,治400余例,疗效率80%以上。
3.刺络疗法
取背、胸、肘窝、耳翼等处刺出血少许,辅以火罐。有人报道治10例,1~10个疗程,术后4例未发,6例好转。
4.梅花针法
先叩脊柱两侧,后叩胸锁乳突肌部,再叩气管两侧及胸肋间。有人报道治疗8例,4例症状消失,4例好转。
5.电针疗法
取喘息、肺俞、膏肓、大椎为主,针刺后通电30分钟。有人报道治疗6例,治3~40次,痊愈5例,1例近愈。
6.皮内埋针法
取膻中穴,用1.5寸毫针横刺入,埋3~5天。有人报道治疗13例,痊愈者6例。
7.割治疗法
取膻中或食、中二指掌面指蹼后缘处,先注普鲁卡因5mL,后用手术刀切开皮肤,切口长半寸左右,并刺激使有麻感,切除皮下脂肪少许即可缝口,3天拆线,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有人报道治疗50例,痊愈35例,显效3例,有效8例,无效4例。
8.穴位注射法
各地使用的西药甚多,如麻黄素、氨茶碱、可的松、盐酸氯丙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