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味辛、性微温,临床常以其新鲜切片入煎剂,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肺寒咳嗽等多种病症。而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常取生姜汁入药。
生姜汁是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中药鲜品取汁具有药鲜汁纯、气味俱存的特点,是最能保持中药天然性能的用药形式。
那么生姜汁与生姜切片入药在功效与应用上有何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临证指南医案》中生姜应用情况
叶天士临证遣方用药精益求精,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涉及姜的炮制方法有20种,不同炮制方法的姜在功效上各有侧重,常以生姜类温胃通阳,干姜类温中散寒,姜渣类理气温胃,姜皮类行气利水,姜炭类温脾止泻。
《临证指南医案》中使用生姜汁的病案共计179案,涉及41个病种,生姜汁的使用方法也颇有讲究,主要有入煎剂、姜汁法丸、姜汁和丸、姜汁泛丸、姜汁调服5种方式,其中以入煎剂最多。
02
生姜功效探析
温胃止呕
生姜味辛性温,入胃经,长于温中止呕。《临证指南医案》中有32案使用生姜汁治疗胃阳虚诸病,疗效颇佳。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对于胃阳虚诸病在温胃阳的同时也应顾护胃津,应用生姜取汁则减其燥性,增其柔润,温通中焦阳气而又不失柔润。
辛润通络
叶天士首倡“久病入络”之说,认为疾病“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并提出“络以辛为泄”。生姜取汁较生姜辛味更强烈,故通行走窜之力更强。叶天士在治疗头痛日久、胃痛久而屡发、噎膈反胃久积、支脉结饮久咳、心痛积劳损阳、症瘕等“久病入络”之病症时,常使用生姜汁发挥辛通经络、濡润滋养作用。
化痰逐饮
叶天士认为生姜汁“能通胸中痰沫,兼以通神明,去秽恶也”,在治疗痰门、痰饮门诸病时,共有25案使用生姜汁。针对痰邪,常以生姜汁配伍半夏、橘红、竹沥等清热化痰。针对痰饮,叶天士多选苓桂剂或大半夏汤、小半夏汤加姜汁以降浊逐饮。
03
生姜汁的配伍应用
与温热之品相配,温通阳气
生姜汁配干姜以温胃通阳,如《木乘土·肝胃门》中患者“舌白恶心,液沫泛溢”,方以“吴萸、干姜、姜汁、茯苓、南枣”。生姜汁辛温而润,干姜温中守而不走,二者合用,功专暖胃,药简而力专。
生姜汁配附子以通阳逐饮。如《痰饮·肾阳虚饮逆喘咳呕门》中的“阳微寒饮”之证,药用“人参、茯苓、熟附子、生姜汁、南枣”。熟附子辛甘大热、补火助阳,生姜汁辛通阳气、化痰逐饮,二者配伍急护真阳,尤适合寒饮重症。
生姜汁配干姜、附子以通利三焦阳气。如《噎膈反胃·胃阳虚门》中的尤案,针对“胃阳衰微,开合之机已废”的病机,方予“人参、茯苓、淡附子、淡干姜、炒粳米、姜汁”。三种温药合用,温阳之力强,生姜取汁用更增其“通”之用,以峻补胃腑衰微之阳气。
与苦辛之品相配,清利湿热
叶天士汲取张仲景《伤寒论》中泻心汤之思想,并结合临床治疗经验,提出“生姜汁、半夏、黄连”的配伍,并称其为“苦辛法”。此法苦辛相配,味辛以开气宣浊,苦寒以清热除湿,泻中寓开,通而能降。除开痞止呕的传统用法外,还将其用于湿热痞满、湿热胃痛、湿热痢、湿热疟等各种湿热所致的胃肠道疾病。
与化痰之品合用,清利痰浊
叶天士常用生姜汁配竹沥的药对以清利痰浊。如《中风·痰火阻络门》的陈案,患者“形盛气衰,经络为痰阻”,采用“炒半夏,石菖蒲,广橘红,茯苓,胆星,枳实,竹沥,姜汁”治疗。姜汁辛窜走散,竹沥性滑通利,二药相合,能通达百骸毛窍,适用于治疗中风痰热腑实、风痰入络等证。
小结
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生姜汁的医案,总结生姜汁较之于生姜有以下三种优势:其一药性柔润,易于吸收;其二辛润通络,走窜之力更强;其三辛通之性助益化痰逐饮之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炮制方法的姜所含活性成分相似,但含量各不相同。且在生药剂量相同的情况下,生姜汁止呕、解毒的药理活性优于生姜。
叶天士对生姜汁的应用严谨精准、灵活变通,不仅提高了药物疗效,而且拓宽了生姜的应用范围。
编辑排版、校对/ 西柚,恬沐
审核/ 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