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暑邪湿邪偏盛,一些体质较弱的朋友,则易感受外邪,出现发热、头痛、咳喘等症状。如果没有表现出恶寒怕冷,那么病情已经到了“气分”阶段,此时治疗应以清热为主。有这么几张经验效方,清热退温效果绝佳,它们就是——
方歌:
白虎辛寒解热方,膏知米草煮为汤。
阳明热汗兼烦渴,温暑伤寒用尽当。
多汗脉芤虚象见,人参加入保安康。
本经头痛加干葛,柴半黄芩和少阳。
加入桂枝能化疟,增来苍术湿家尝。
热伤气血宜兼治,玉女煎玄麦地黄。
药物:石膏30g,知母15g,甘草10g,粳米10g。
功效:清气分实热,止渴除烦。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邪传阳明气分,出现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数,舌红苔黄干。
按语:白虎汤为辛寒解热之剂,寒能彻内,辛能达表,古人所谓“达热出表”是也。从仲景立方到现在,历代医家变化因心,有所发展。现将其较著者,并列论述如下。
药物:石膏30g,知母15g,甘草10g,粳米10g(或用生山药30g),人参10g(以西洋参另炖和服为宜,或用太子参25g)。
治白虎汤证,大汗出,脉芤者,乃热邪伤津耗气,故加入人参益气救津。张锡纯认为用生山药代替粳米,功效更佳,意亦可取。
药物:石膏30g,知母15g,甘草10g,粳米10g,葛根15g。
治白虎汤证,兼头痛,或微恶寒,脉洪大数,略浮者,乃阳明本经内热,而兼有本经表证者,临床并不少见,故加葛根以升散本经表邪。
药物:石膏30g,知母15g,甘草10g,粳米10g,柴胡15g,黄芩12g,半夏12g。
治白虎汤证,兼见寒热往来,胸胁痞闷,干呕,此乃少阳、阳明同病,乃外感热性病所常见者,故加小柴胡汤之主药三味,两解少阳、阳明之邪。
药物:石膏30g,知母15g,甘草10g,粳米10g,桂枝8g。
《金匮要略》治温疟,其脉如平,发热,不恶寒,身痛时呕者。如检出疟原虫,加青蒿20g。
药物:石膏30g,知母15g,甘草10g,粳米10g(应以薏苡仁30g代之),苍术15g。
此方出于《南阳活人书》,原治:“湿温多汗,身重足冷。”再加入蚕沙15g,豆卷15g,桑枝30g,治风湿病,四肢沉重,关节疼痛,偏于湿热较重者有效。
药物:石膏30g,知母15g,甘草10g,粳米10g,生地黄20g,玄参15g,麦冬15g。
治白虎汤证,咽干舌燥,反不渴,神情烦躁,舌质干绛,苔少而燥,此温邪热伤津液,有传营之兆。仿叶天士“如玉女煎”之法,加入增液汤(玄参、生地黄、麦冬)治气血两燔。
方歌: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再加竹叶调蜂蜜,膈上如焚一服消。
药物:大黄15g(后下),芒硝15g(后下),连翘15g,栀子12g,黄芩12g,甘草5g,竹叶12g,薄荷5g(后下),煎成调蜂蜜一匙。
功效:解表、泻火、通腑。
主治:热邪传里,表里俱实,壮热,烦躁梦呓或谵语,口秽,便秘,舌苔黄燥,脉数有力。
加减法:腹满痛,大便秘,或热结旁流臭秽,神识昏沉者,仿大承气汤意加枳实15g,厚朴15g;神昏,循衣摸床,手足瘛疭者,再加安宫牛黄丸一枚(壮热、谵语、狂躁者,则改用紫雪丹)。
按语:外感热性病,邪在上焦不解,渐传于中,渐成腑实,故以连翘、薄荷、竹叶解表邪,栀子、黄芩清里热,大黄、芒硝泻腑实,上下分消之,则邪势自松。
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居中土而万物所归,凡寒、温、暑、湿诸邪,皆可传入胃腑,故有“六经实热,总清阳明”之论,而下法则是拨乱反正之重要手段。
吴又可曾言:“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以为下之早,或以为不应下之证,误投下药,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非为结粪而设也。必俟其粪结,血液为热所搏,变证迭起,是犹养虎遗患,医之咎也。况多有溏粪失下,但蒸作极臭,如败酱,或如藕泥,临死不结者,但得秽恶一去,邪毒从此而消,脉证从此而退,岂徒孜孜结粪而后行哉。”
此真是临证有得之言,近年来,多数学者亦认为,下法目的不仅在于通便,而且可促进机体有毒物质的排出,使邪正消长之机向有利于机体的方面转化,正如张子和所言:“邪去而元气自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