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婴儿肠道感染的原因
1.1、体质因素
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内因特点:
1.1.1、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
1.1.2、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1.1.3、婴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
1.1.4、婴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且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又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
1.2、感染因素
分为消化道内与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为主。
1.2.1、消化道内感染
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因而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
1.2.2、消化道外感染
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
1.2.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
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种头孢霉素,特别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除可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更严重的是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2、肠道感染病原体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库克萨基病毒和在人类肠道致细胞病变的孤儿病毒(ECHO病毒)。1970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这些病毒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在上述已命名的3种肠道病毒的67个型别以后发现的肠道病毒﹐都按肠道病毒序数编号命名﹐即68﹑69﹑70﹑71﹑72型肠道病毒等。
肠道病毒颗粒小﹐呈20面体﹐直径24~30nm﹐不含类脂体﹐核心有单链核糖核酸﹐耐乙醚和其它脂溶剂﹐耐酸﹐对各种抗生素﹑抗病毒药﹑去污剂有抵抗作用。多数病毒在细胞培养中产生细胞病变。
肠道病毒通常寄生于肠道﹐仅于少数情况下﹐进入血流或神经组织。正常的病毒携带者不多见﹐隐性感染甚为普遍﹐人受染后出现临床症状的也是少数。
3、肠道感染诊断
依赖于检测病原和抗体。这些病毒可以存在于粪﹑血液﹑脑脊液﹑脊髓﹑眼结膜分泌物以及咽部﹑脑﹑心﹑肝和皮肤或黏膜的病变部位。可用组织培养法或动物接种法分离病毒,然后用相应的抗血清鉴定。检测核酸的快速和灵敏的方法有PCR法和SAT法。
检测抗原的快速和灵敏的方法有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和核酸杂交法等。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滴度,若有4倍以上升高,即可以确诊;方法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等。
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1、做到不喝凉水、不洁之水,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物。尤其是放在冰箱里保存的食物,一定要蒸煮热透再食用。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而且要用肥皂等清洁剂认真彻底清洗。做到勤洗澡、勤换衣。
3、生吃果蔬要洗净。最好用专用洗涤剂清洗。要延长清洗浸泡时间,以彻底清除残留农药。
4、不饮用“四无”食品饮料,即无生产厂家、无商标、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产品。
5、一旦出现腹泻、呕吐,要及时到各医院的肠道门诊就诊,不要怀着侥幸心理,以致延误病情。
6、身边有肠道传染病患者时要进行隔离。尤其对患者粪便、呕吐物等要处理好,避免造成水源和食物污染。
1、由于细菌感染造成的应该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情况,比如:磷霉素、青霉素等等,一定要遵医嘱正确用药用量治疗,采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该及时采用止泻药物一起调理,比如:蒙脱石散、妈咪爱等。
2、由于病毒感染造成的应该及时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病毒唑、喜炎平等,应该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治疗,而且用药治疗期间应该辅以支持疗法一起治疗,在平时饮食中一定要加强卫生护理工作,避免让孩子接触一些不干不净的东西,而且要让孩子养成少吃多餐的习惯,绝对不可以暴饮暴食,要是一次性吃很多东西,就会让感染症状变的更加严重,给孩子身体健康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