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1、性命双修形神俱妙武当道教认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这种性命双修的思想对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
1、性命双修形神俱妙
武当道教认为:“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这种性命双修的思想对道教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将道教养生推向了一个层次更高、更完整的方法体系。
修性即是修心性,明道理。《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太上云:“道生于安静,福生于勤俭,罪生于不仁,祸生于多贪。无罪方为贵,无祸即是福。心向公处想,理向公处说,事向公处办,自然心性成矣。”因此,惟有心不妄想、口不妄言、身不妄行,三孽消除才能心性澄明。修命即是修生命的肌体。经络疏通,筋骨强健,肢节灵便,行体配合,年老不衰,则炼行成矣。
性命双修既注重“命功”的身体保健修炼,又注重“性功”的思想道德的修炼,使道教的生命伦理与其社会伦理紧密联系起来,正是道教所倡导的“长生之本,唯善为基”。
2、动静结合身心愉悦
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需要有劳有逸,劳逸结合才能使身心不亏,处于健康状态。现代人的工作多属于定势工作,稳定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定势”的疾患。按照道家的阴阳平衡学说,动极需要静养,静极需要活动,人体才能平衡,身心才能健康。所以,用静功和动功相结合的养生功来调整呆板的筋肌与经络定势,是解决看似健康,实则虚弱的亚健康疾病的最佳方法。这十分符合道家“养生以养气炼气为主”的理论。
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养生以炼养元气为根本,因此,无论是导引行气、服食药饵、房中补导还是日常卫生,其目的无不在于炼气养气,使人体元气充实,精神旺健,最终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不死。呼吸静功六字妙诀、慢动功武当十二段锦,以及养生小方术均是适合大众炼气养生的简单易学之法,坚持练习自然筋肌舒展、身轻体健。
3、天人合一 自然康泰
天地自然者,即宇宙事物变化规律,无非阴阳二字。有阴有阳即是道。人亦在天地太阴太阳、白天黑夜、寒暑往来之中生存,岂能逃避自然之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性不可违背,得阳光雨露,万物滋长,人生亦然。修炼宜“趋阳避阴”。趋阳者,如一年之分阴阳二遁也。
年中阴阳:冬至后夏至前为年中之阳,夏至后冬至前为年中之阴;月中阴阳:初一至十五为阳(月之复圆),十六至三十为阴(月之损缺);日中阴阳:子时至巳时为阳,阳气生,午时至亥时为阴,阴气升;天之阴阳:太阳为阳,月亮为阴;
四季之阴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趋阳者,假借生发成长之意,取其常旺;趋阴者,常养畜精之意,取其收藏。
地理环境对修炼起着一定的作用,宜向阳背风。绿林青草、湖河池边、古刹庙宇、安静之处为适宜;若再能配天罡月建,南辰北斗的旺气,纳入脏腑经络,则事半功倍,攻效神奇。人在天地之中,若能巧借天地之灵气,贯通自身,炼功岂有不成之理?
4、博医通药 常养常护
人体就像一部完整的机器,要使这部有血有肉的精密机器运转自如,一是要了解和熟悉它的生理结构,知晓不同部位对疾病的反映;二是要学会日常的观察与养护。如此,养生犹如保养、维修机器一样。
唐代著名道士孙思邈在全面分析致病的主客观因素后,明确提出“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的积极医学思想。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以主观能动的态度寻求健身长生的途径,使自身的小宇宙积极地配合天地大宇宙,才有可能得道成仙。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孰能无病?故当疾病发作时,亦应积极地采用药物,有针对性的治疗。因此,带病者练功最好先以药物相助,如:脾胃虚弱者,首要健补脾胃;气虚者,应先补气血等等。药、功同时进行,修、养兼顾,更为有益身体康复,方不失修炼之真谛。
5、调理饮食 医食同源
饮食是生命之源,也是致病的根源;就像雨露一样,既能滋养万物生长,也助长了杂草丛生。这就要看人们采取什么态度和方法来对待了。一个不失时务的勤劳者,能及时除掉杂草,使庄稼茁壮成长;一个懦夫懒汉四体不勤,肯定会让庄稼荒废。这里的时机和措施都在人主动积极地把握之中。
饮食,不同的年龄段对其要求有所不同:食不可偏、偏则有弊。青少年饮食当促其发育、中成年要促其强壮、老年则善其保养。温补并非人人有益,清消也并非人人都忌。不同的体质对食物调理也有不同的要求,应因人而异。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消补兼用,酸咸中和,热凉不偏,荤素齐备才是食养之道。总之,对自身有益就用,无益就避。合理膳食乃道教“医食同源”的思想,对于现代养生仍具有最为切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