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太上无极混元一炁度人妙经》,不见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亦不见于《道藏辑要》和《藏外道书》,仅见于台湾自由出……
《太上无极混元一炁度人妙经》,不见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亦不见于《道藏辑要》和《藏外道书》,仅见于台湾自由出版社印行的《道藏精华》,影印本,二十六页,三千余字,落款:“至大元年岁在戊申二月吴兴赵孟俯书”,并有赵孟俯(1254-1322)的篆印。网络书法网站上有彩色的版本流传,似属同一版本。至大为元武宗的年号。至大元年,即公元1308年,其时赵孟俯55岁。
此《度人妙经》,系出自乩坛,由纯阳真人吕洞宾传出,旨在追溯人间邪恶之根由,用明白易懂的语言,示人本源来路,详说修养理法,使蚩蚩蠢蠢者亦得有自而入,不至为宇内之匪人,使复其本元而得各返其天,不致沈于污浊,而将世无恶俗,人无夭丧,天地清宁,雨旸时若(下雨晴天,四时和顺)。《经》名“度人”,由此可得。此《经》之价值,亦由此可见。此《经》开篇即明白交代此经来历及宣经目的:“琼(据传说,吕祖本名李琼),儒人也,素不谙玄宗,偶于市中酒肆,幸遇正阳帝君,示以玄机,黄粱一觉,遂透玄关,因是弃官修道,徧访本师,苦行备尝,得脱壳尸解,证真妙行真人,立愿度人成无上道。……今庚申八月中秋夕,玉皇上帝坐金阙光明座上,诏会九霄大圣、十极真人,同诸三界金仙、五岳神祇,讲宣混元一炁无上妙法。……爰命某下界,于一阳来复候,降示乩头,阐宣正教。某奉命唯谨,敬阐圣意,宣示混元一炁经典,愿尔等众生其敬守之。”《经》末曰:“某于此典明白指示,不杂一字隐语,盖以答上帝矜怜之厚意,而使蚩蚩者得有自而入也。玉帝已喜臣典之明了,颁示诸曹,尔等其寻味而玩索之,当得混元保合,不至为宇内之匪人云。某奉命谨撰《太上无极混元一炁度人妙经》。”整篇经文内容首尾呼应,前后相合,混然一体。
先说人间邪恶之根由,乃众生丧失元精元气元神所致。《经》曰:“于时玉帝慈颜悯喻,灵关廓开,普告大众曰:此等众生,所以不孝于亲,不友于弟,不忠于君,不信于友,不别于夫妇,至于奸盗邪淫,靡所不为者,皆由丧此元精,失此元气,以致元神不守舍,放纵无明,任性施为。须示本源来路,使复其元神,则林林总总者,自得各返其天,不致沈于污浊。”
此下分六节宣示度人之法,实即是内丹养生之理法。《经》中明言此为“丹学之功”,“即如丹经中名样,曰婴儿,曰奼女,曰黄婆,曰黄芽,曰铅曰汞,种种名号,皆后人隐其意而使人寻索也,究而言之,不过曰阴曰阳,而阴阳总原于太极之无极,一以贯之。任千万丹师,不出此矣。”这六节分别是:元炁源流为第一节,栽培元炁为第二节,坎离交姤(媾)为第三节,涵养沐浴为第四节,朝元胎就为第五节,神化无方为第六节。此六节修养法,较同是锺离权、吕洞宾所传的《锺吕传道集》和《灵宝毕法》,似更古朴简明,比众所周知的伍柳法门更是简捷明了。可见此法确实渊源久远,至少决非凡人所可伪作。有人若以出自乩坛为不可信而予以摒弃,恐非可取之态度。(全真教内丹学东派祖师陆西星得吕祖传授,得自乩坛;陈撄宁早年亦曾实践扶乩;关于扶乩之可信,此不详论。)
以下详述各节之具体理法。
《经》曰:“元炁源流为第一节。人生母腹中,一股元炁团结而成,借母之呼吸以通天气,并无杂炁往来。迨夫一离母腹,先天打破,后天之炁遂踵而行事,目耗于邪色,耳耗于淫声,舌耗于美味,心耗于利欲,于是真元之炁耗散靡遗,将纵其贪心,肆其邪念,而混元之气荡然汨尽,故往往精神强足,遽至夭丧者,炁先耗耳。亚圣(孟子)云:‘无暴其气’,又云:‘炁,体之充也。’能充此气,即可以为圣,可以为贤,可以成真,可以得道,一理而已。夫元炁之充,岂唯人为然哉?天得此气而常清,地得此气而常宁,五岳得此气而常存,皆此元炁之周流而无间,可以人而丧此元炁乎?每见幼稚之子,知识未开,于父母则知爱,于兄长则知敬,见可哀而悲,见可喜而欢,虽曰天良用事,亦元炁未散而能然。人苟能兢兢守之,保而勿失,将世无恶俗,人无夭丧,天地清宁,雨旸时若。守身者,此为第一关要。”
此一节,是养生理法之总纲,亦点明了经名“混元一炁度人妙经”的原因。此“混元一炁”,即是后世所说“先天真一之气”、“先天一炁”、“太和元炁”、“先天祖炁”等种种异名。
《经》曰:“栽培元炁为第二节。夫先天一炁,聚之则明,散之则昏,培之者,使之常聚而不散也。自离母腹,一点真炁落于丹田,遂名祖炁。祖炁乃玄关之紧要,即元炁之凝聚也。苟不培之,日散而日亡矣。是以古昔真人命人调息,所以养此元炁,使聚而不散也。然调息须调真息息,若徒行呼吸之炁,不能使真元之气聚而归踵,亦属枉然。先师(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云:‘毋意毋必’,亚圣云:‘勿忘勿助’,乃是玄关真谛。所以调息一端,不必数息,不必依息,囗囗静坐,静气凝神,闭目垂帘,下视丹田,使元炁聚而不散,使鼻息来往进多出少,则渐而纯熟,此炁自然团结于中,渐而升,渐而降,充满一身,无刻走漏矣。功夫须无间断。人身一小天地。天气之流行,不爽豪末。人身亦然。于某时炁行,至明日某时一周,是谓小周天。故培元炁者,宜于子午行功,至交阴分,气敛而不舒,故当日日整密加功。若或作或辍,功不整密,纵得玄关秘钥,无益也。善行功者,先静其地,次静其身,次静其心,然后此气行动周身,无往无来,若存若亡,绵绵密密,混混沦沦,寻之而不可见,去之而不能舍。此中妙用,略得少许,从此加功,无难上达。《清静经》云:‘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旨哉斯言!其进道之门径(径)也。”
此一节,是功夫下手之理法。于子午两时静坐,不必数息,不必依息,唯在静其身心,静气凝神,闭目垂帘,下视丹田,使鼻息进多出少,功无间断,渐而纯熟,则此元炁自然聚而不散,团结于中,渐渐升降流转,充满一身,不致走漏矣。这一节功夫有两个要点,一是“调息须调真息息,若徒行呼吸之炁,不能使真元之气聚而归踵,亦属枉然。”现在的气功,都在呼吸之气上做功夫。一是所谓“小周天”。天气流行,何尝有谁在主宰运转?人身一小天地,为什么我们就要去主宰运转呢?功夫纯熟,此气自然流行于一身。于此二点,亦可见此法之古朴与真实。
《经》曰:“坎离交姤(媾)为第三节。干位乎南,阳火也。坤位乎北,阴水也。此先天定位。自先天退位而后天从事,于是而以坎离代之。坎中一画,本干也,而落于阴位,离中二画,本坤也,而落于阳位,非反复之,何以复此先天本位?复此先天本位,须取坎填离。其取之之法,非心肾一交之谓也。用功仍在取炁。能使此气上升泥丸,则不交而自交。升之之法,只四字而已:提舐吸闭。先垂帘闭目。何谓垂帘?若不闭,则神易散,若全闭,则入于阴道,于是用垂帘闭法。既坐静后,乃吸一种清炁,使之内接乎先元。其吸之之后,不可使内元溢出,乃得渐归丹田,由是以舌舐上腭,使津液盈满,下灌丹田,如此数次,自然丹田微热,元炁运动,至此则用提法。提者,下提谷道也。贯想此炁行至谷道,乃挺身一提,使此气由尾闾、达三关、上泥丸,如头红面热一般。然后徐徐下天堂,降唇中,由重楼而至绛宫,则引火下降丹田,而一身畅美难言矣。如此日日一周,则由勉而安,由安而化,丹田元炁自充塞无间。纯熟后,炁上升则火自下降,水火既济,则坎宫之真阳,与离宫之真阴,有不混合乎?此谓取坎填离径(径)法。”
此一节,指示坎离交媾之法,即《悟真篇》所谓“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是也。其法稍涉勉强,用提舐吸闭四字,然亦是顺炁机之自然而略加引导而已,并非以私意而妄有作为,与世传“搬运”之法,形似而实不同。
《经》曰:“涵养沐浴为第四节。元气未全,则抽添功力不可一日间断。若既已充足,则必思所以养之。此时之养,无从着力,须从一片静默中得之。无矜情,无躁气,无嗔恚,无寒冷,刻刻静坐,使吾身之内,常有太和气象,春光明媚,天无浮云,地无霾障,一种清光,徧于身体,渐养渐醇,渐醇渐灵,久之,则静坐时有一团白光,从天根现出,如月之光,转辗不散。此绛宫中真气发露也。又久之,则静坐时有一团红光,从天根现出,转辗不散,此灵谷中真炁发露上升。到此地位,须愈加涵养,身如枯木,心若死灰,无一点意念透起。至此时,则升降自然,周而复始,无一息之停,乃天地之真元聚而不散时也。从此则天根发现,复有一团金光透露虚空,转辗不散。聚露既久,徐徐收归内府,再养再放,此乃沐浴功夫也。到此时候,即龙虎俱降也。然犹不可自恃,一念稍弛,则此光又散,所谓“存无若有”,“若存若亡”者,正此候耳。上下关头一过,则无处非功行矣。唯此际最难,进道者,其倍加涵养乎!”
此一节,指示涵养沐浴功夫。此沐浴,与后世丹家所谓的“卯酉沐浴”涵义完全不同,于此亦可见此法之古。此一段功夫,因为“无从着手”,颇不容易,经中亦说“唯此际最难”。用功之时,此心须活泼泼地,“使吾身之内,常有太和气象,春光明媚”,忌死寂顽空。
《经》曰:“朝元胎就为第五节。夫炁既凝于灵谷,则上下交而五行之生克自全,故木金相配之后,而刀圭遂合矣。刀圭不合,则戊土与己土终未混合,故升降之际,又须巽风吹动,镕铸而使其自合。五行之炁各得其全,则混合而无间矣。于是而团结者,始聚于一处而上朝矣。聚之久,渐成圣胎,如婴儿之在母腹,随炁而运,是又当有以保之。此时凡有一切外事,悉屏弃无遗,一如木石,使坐静间,无一息之凝滞,则胎渐可成就。然功夫到此,愈加缜密,稍有阻滞,仍流散于俄顷,则此混元又将走脱。故当如太空之中,无一点云蔽,则水中之珠自光吐万丈,到此又不使之透露,须又加之回光返照功夫,刻刻回光,时时返照,而又不容着力。养之既久,则圣胎成而可以出现矣。其出现时,随一片金光上升,目中所见,不可畏惧,亟敛金光,使之复归原处。如此日日现出,日日收敛,则渐而老成,又别有境界矣。尔众生其无视此为易到,亦毋视此为难到,则得矣。”
此一节,指示五气朝元、结胎之法。此中秘诀,全在神炁浑于虚无,赡养于自然。末尾所言,即是出阳神之法,然较后世所传更为清楚明白。
《经》曰:“神化无方为第六节。自圣胎成后,难言功矣。欲见之而不可即,欲闻之而不得声,身外寻身,道中求道,须身亲其境,不能以语言文字求也。领悟无上无极,则从此神游宇内,身化无方,则飞升在即矣。然尚须行满。三千六百之行,若未能满,则亦常存世间耳。所以立愿度人,最为要事。誓愿满足,遂看机缘。夙缘深则明师之度我也速,夙缘浅则明师之度我也迟,然迟速有时而明师终不能舍我。故凡人生在世,须当自家庭孝弟始,以及宗党,以及朋友,以及州里,更推而及于君王,更推而及于万物,皆从此一点元炁流贯于中,何患神仙之不可阶而升也?试看孝子忠臣,何尝自幼出家、勤行修道,而未尝不在僊班,则知丹学之功,虽不可少,而未始不自立身行己基之也。尔众生其敬而守之。”
此一节功夫,无可言说。功到此境,实亦不必言说。“三千六百之行”之说,与吕祖《沁园春》丹词中所谓“蓬莱路,仗三千行满”,如出一辙。丹道成就后,更宜存度人之心,到此重申孝弟忠信之重要意义,又回过头来示人修道之法,并非出世离俗,并无奇特难行之处,唯在日常云为之间,《经》谓“凡人生在世,须当自家庭孝弟始,以及宗党,以及朋友,以及州里,更推而及于君王,更推而及于万物,皆从此一点元炁流贯于中,何患神仙之不可阶而升也?试看孝子忠臣,何尝自幼出家、勤行修道,而未尝不在僊班,则知丹学之功虽不可少,而未始不自立身行己基之也。”则此法对于家庭之稳定、社会之和谐,尤有积极意义。经名《度人妙经》,不亦宜乎!
总而言之,此经以太上无极混元一炁度人,欲人凝聚此炁,“兢兢守之,保而勿失,将世无恶俗,人无夭丧,天地清宁,雨旸时若。”可见此经对于现代人提倡生态平衡、人心向善、家庭稳定、社会和谐,都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