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齐同慈爱,异骨成亲”作为道教慈爱思想的宣言和旗帜,集中体现了道门的价值观念。它要求信徒们以其悯……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作为道教慈爱思想的宣言和旗帜,集中体现了道门的价值观念。它要求信徒们以其悯爱之情,慈心于物,善待一切生命,包括他人以及鸟兽、草木等等,以使人心和乐,自然和谐。这一思想的出现,曾经在道教教理教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而在今天,践行“齐同慈爱”思想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思想的基本内涵
“齐同慈爱”思想出自于道教经典《度人经》,其全称为《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度人经》云:“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忌,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泰民安,欣乐太平。”这十不二无,是道教伦理思想的精髓,而其希望达到的“慈同齐爱,异骨成亲,国泰民安,欣乐太平”,则是一个建立人间仙境的崇高理想。所以,在道门之中,显得十分重要,具有纲领性质。
“齐同慈爱”思想告诉人们要乐人之吉、悯人之苦、救人之危、赈人之急,以道教的悯爱之情,慈心于物,悯及一切。所谓齐同,即同等、一样,没有任何差别。慈,慈心于物,以慈祥和善的心去对待他物,当然人是首位的,还包括了一切生物,甚至于无生物,同等地慈祥对待他们,也同等地关爱他们。太上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是有差异的。有利于我的,赞成我的,善待我的,认同它,亲近它,所谓“善者吾善之”,较为容易,但是,反对我的,不能善待我的,也认同它存在的价值,同情他的不幸,原谅他的缺点,爱护他的成长,即“不善者吾亦善之”,就非常不容易,寻常几乎不可能做到。而如果做不到,也就不能“得善”,远离太上之旨。而我们提倡的“齐同慈爱”,是以“十不二无”为前提的,只有清除了一切不良的道德观念,才能做到。她超越了一际差别,消弭了任何人际或人与物之间的对立仇怨。因此,“齐同慈爱”思想的根本之义就是要实现“物我无别、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不论贫富贵贱、亲疏远近、花木鸟兽,皆给予相同的爱,既无分别之心,又无差别之念。
“齐同慈爱”思想在道教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道教产生之初,正值东汉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正一盟威道系师张鲁创立义舍,置义米义肉于内,免费供路人量腹取食,并发布《月令》,命令在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因此,自道教产生之初,就已经有了“齐同慈爱”思想的萌芽。然而,在道教初起时,道派不一,有的人对于修道目的不清,只顾自己寻找长生秘方,而极少想到大道无私,应共享其果,只是做个自了汉。对此,葛洪等仙师都曾加以批评,提倡修道以行善积德为先,而在《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概括出“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命题,则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升华。我们提倡“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就必须有爱人之心,平等对待一切的理念和情怀。否则,“无量”便无从谈起。
在中国文化史上,思想史上,“齐同慈爱”思想是道门的一大贡献,也表现了道门崇高而独特的胸怀。爱,并非道门一家的主张,儒家强调“仁”,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主张。但这种“爱”是有等级观念的,即是以“亲亲”的原则为前提,即凡是有亲缘关系的,要爱得深一点,亲缘越近的爱得越深,尤其是生身父母与同胞兄弟,爱得最深。而“齐同慈爱”的观念,则打破了这一前提,要平等地爱一切,没有血缘关系的要让它与兄弟之爱一样。在文化史上,墨家曾经主张兼爱,即共同的、广泛的爱一切人,但是墨家讲兼爱,往往又同“交相利”联系在一起。而“齐同慈爱”却要求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根本上是一种主张全人类的全生物界的乃至全宇宙的慈祥和关爱。这是她独特的观念,也是其不可替代的思想地位。
二、“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思想的普世价值
真、善、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崇高目标和共同坚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思想有着普世价值。它不仅属于过去,而且属于现在和将来。《度人经》明确提出“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思想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其主旨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以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男女皆受护度,咸得长生。今天,道教“齐同慈爱”思想同样为我们化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与摩擦提供了理论指导。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建设同样需要汲取“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思想养料。我们今天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其目标是为实现未来的“大同”社会目标奠定基础。在未来的“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尽其才,货尽其用。这也正是“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思想目标。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思想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须知,平等地相互爱护,是绝大多数文化系统与宗教共同的追求,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联系的信仰背景有差异罢了。道教有“齐同慈爱”思想,作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同样有关于“爱”的主张和理念。基督教倡导爱人如己,伊斯兰教主张敬神爱人,佛教则提出慈悲为怀。与其他宗教相比,也可以看出爱的诉求所具有的普世价值和世界意义。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都产生于神性文化中,也都有各自关于爱的理念。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以及“爱人如己”。《马可福音》第12章30节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基督教认为,神爱我们,并且派遣他的儿子来到人间传播“爱”,因此,从根本上说,爱是由神那里得来的。伊斯兰教同样认为,“爱”来源于神,是神的旨意。《古兰经》第28章提到,“安拉说:你当以善待人,像安拉以善待你一样”。这是各大宗教固有的对于爱的诉求。当然,在历史上,曾经有人对于宗教的经典作出路向不同乃至于完成相反的解释。强调圣战的,往往是无限量地发挥了一神教的排他性,将“异教”当成敌人,往死里整。爱,只在他们那一小团体、小帮派中存在,而对此外的人则只有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有识之士则常从经典中寻找爱的源泉,以便建立起合理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产生于中国伦理型文化中的道教以“大道”为旗帜,强调“齐同”之爱,没有任何强制别人信仰自己的前设,也没有任何的排他性,同时也不是居高临下地将爱与悲天悯人施舍别人,因此十分宽容,包容性极大。道教之“齐同慈爱”只是将爱洒播出去,同时将这种洒播作为自己德性提升和修行的必然所需。
因此,作为道门的慈爱观念,既是普世的,又是具有自己特色的。在现今的世界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今天充满着冲突、不信任和种种不幸的现实中,这种不可替代的“齐同慈爱”的观念无疑非常值得珍惜。
三、“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思想贵在实践
道教“齐同慈爱”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道教伦理思想乃至于其整个教义理论,使道教思想理论在修行实践中不断得以升华。它时刻提醒修道者,在关注于自己修行解脱的同时,还要秉持道教解救众生的宏愿并积极付诸实践。
道教素来是重视实践的宗教,强调真修实行。“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我们的宗旨。成仙与度人成仙,同样都是我们的理想目标。修道者要修成仙真,不但要有修炼方术,还要通过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提供帮助来积累功德。这样才有可能从形而下升华到形而上,从而进入道的境界。因此道教历来重视在社会实践中积功累德。
毫无疑问,“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观念,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价值观的浓缩、升华。它具有总体的指导价值,有多方面的实践路向。在处理不同宗教间关系时,我们要实践之,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时我们要实践之,在保护生态、治理环境时我们要实践之,在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时,更要实践之。
我们上海道教在实践“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思想方面积累了一部分经验,特别是要用这一思想指导道教慈善工作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多年来,上海城隍庙秉承“齐同慈爱”理念,积极投身各种慈善公益活动。自1995年恢复开放以来,上海城隍庙践行“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祖训,组织教职人员和信徒积极参与助老、助残、助学、助困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上海城隍庙地处上海老城厢,居民中孤寡老人多,低收入者多,残疾人员多。上海城隍庙慈爱功德会与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联系,参与对社区孤寡、独居老人和贫困户的救助,给他们送上关爱和温暖。今年起还将向专业社会养老机构购买服务,为社区内困难的孤寡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上海城隍庙除了热心参加社区的“帮困扶贫”活动外,还积极捐资助学。从1999年至今,上海城隍庙每年资助上海市原南市区10名家庭困难的学生。2000年,向原南市区求知中学、求是中学、上海市第九中学、林荫中学、江南中学5所学校共计200名家庭困难的学生资助了学费。上海城隍庙在突发灾难的时候,也都热心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2010年11月15日,上海胶州路教师公寓发生火灾,群众伤亡严重。上海城隍庙在第一时间向遭受火灾的居民捐献救助款100万元,以表示守望相助之情。此外,上海城隍庙在参与本地社会公益的同时,还在外地贫困地区支持援建了三所慈爱希望小学,捐助医疗器械改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条件。2006年,上海城隍庙陈莲笙慈善基金揭牌成立;2010年,上海城隍庙慈爱功德会成立,庙观慈善事业逐步进入制度化和常态化阶段。在这些工作中,我们做了若干奉献,同时也对自己的修道境界有了些促进,使我们对太上之教有了更深的领会。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秉承“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思想的慈善实践活动也需要不断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首先,我们要在新形势下,深刻认识实践这一思想对于促进道教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其次,我们要积极推进慈善实践活动的科学化,通过深入学习和调研了解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需要的变化。面对诸如普遍存在的焦虑、心理压力大等新的社会问题,可以提供一些比如像“心理养生”这样的实践活动形式。最后,我们要积极推进慈善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些都需期以时日,坚持不歇地进行探索。
践行“齐同慈爱”思想,不仅是我们道教徒修行的一部分,也是道教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让我们秉承“齐同慈爱”思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