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生文化 >> 保健学堂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揭秘:手机的安全使用守则!
2016-11-06阅读:9287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如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更注重生活的品质了。手机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已经普及生活,近几年手机意外频频发生,例如……

如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更注重生活的品质了。手机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已经普及生活,近几年手机意外频频发生,例如手机爆炸、辐射烫伤等等。为了更安全的使用手脚,请大家认真的看看以下使用手机的安全守则。

揭秘:手机的安全使用守则!

1、高温与手雷

上车前将手机、打火机等零散东西放到前挡风玻璃下,便于看管与拿取。但如果手机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就有可能演变成一颗手雷。因此,还是提醒有车一族,尽量将手机放置在阴凉安全的位置,并且下车时一定不要将手机遗忘在车内。避免阳光直射。不要将电池放在高温环境下,高温致电池热量提升,极易爆炸。如发现手机很烫,请尽快停止操作。

2、环境冷热交替

手机就热得要命,回到家将空调调至最低温度,顺便也让爱机凉快凉快吧,这样的举动万万不能有。人还怕一冷一热呢,更何况手机啊。在这种冷热交替的环境中,其内部元器件周围极容易产生冷凝水,进而腐蚀电路板对手机造成致命性的伤害,即使是三防手机这样的举动也不可行。

3、冒汗、湿手接电话

人体汗液中不仅存有水分,同时还有油脂,并且成弱酸性,短时间内汗水对手机的腐蚀并不能看出明显效果,但汗水对手机最直接的伤害就是键盘听筒失灵,这样造成的损失是不在保修范围之内的。手在潮湿状态下不要操作充电器。

4、雨天使用手机

早在N长时间以前,因为雨天携带手机被雷“击毙”的传言就有所耳闻,因此建议大家雨天尽量不要使用手机。尤其在空旷的环境中,拿着手机无异于自己手握一根避雷针,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提前结束生命。另外,笔者还要提醒,夏季游山玩水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爱机。就拿笔者同事来说,一次爬山过程中,因为不小心将白色iPhone 4掉进水里,最终只能花重金去官方客服维修。而如果你的手机有三防功能的话倒是可以放肆一点。

5、长时间百分百贴脸

长时间拨打电话时注意观察手机温度,同时不要将手机百分百贴脸。通话时,手机与身体至少保持5厘米距离。因为在离身体5厘米外的地方,手机电磁场振幅的强度是原来的1/4,而在离身体9厘米以外的地方,它的强度只有原来的1/50。因此最好使用扬声器或耳机,在这两种情况下,手机辐射仅是标准手机的1/100。

6、握手机的面积太大

握手机的面积太大会造成通风不畅,会加剧发热,随时留意手机的不正常发热和手机温度避免持续发热。

7、长时间玩大型手机游戏

在手机发热时立即关闭,同时还可以试试用手机软件给手机进行CPU降温处理。

8、充电时用手机

手机充电时不要频繁和长时间使用手机各项功能,尽量充电时不用手机。

9、充电器长时间插在插座

根据WD/T1591标准,充电器空载功耗电流不大于150毫安,但还是不要将充电器长期插在插座上,防止其发生老化造成火灾。

10、手机充电器混用

不同手机充电器不要混着用,例如旅行充电器接口不宜过松或过紧。

11、长时间过度充电

电池安全测试实验中,会在充满电的情况下继续充电7小时,再长的话就会产生危险,会爆炸。避免对电池进行长时间充电。手机充电不可持续充一夜。

12、呼出时贴耳接听

手机呼出时与网络最初取得联系的几秒钟内电磁辐射最强,因此在最初几秒,最好不要马上将手机贴耳接听。拨号后,伸展手臂,让手机远离身体。

13、充电时接打电话

按技术标准规定以及企业规范的控制,手机与充电器配合使用时应该是安全的,正常情况下充电时接打电话没有问题。但市场充斥很多劣质充电器,这种充电器无法满足安全要求,容易出现软击穿等危险。所以提醒使用者,不要买太便宜的充电器,要认准充电器上的安全标识。

以上就是寻医问药为大家介绍的安全使用手机的安全守则。谨记以上内容,更好的使用手机,虽然发生意外的机率很小,但也是一种隐藏的危险。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