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类风湿病与风湿热的鉴别是什么
风湿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起病急,且多见于青少年。风湿性关节炎可侵犯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并有发热、皮下结节和皮疹等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则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虽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早期症状多为关节疼痛、肿胀、发僵、活动不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遗留骨关节强直畸形。虽然少数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绝大多数病人无心脏症状,类风湿因子阳性。需要结合临床具体的情况判断和治疗的,
2、类风湿的病因主要有哪些
2.1、细菌因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产生与细菌因素有一定关联,据相关实验研究显示:A组链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一个持续刺激原,而A组链球菌长期存在体内,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进而发生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
2.2、病毒因素
据临床研究,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关节炎与RA不同,因为RA患者对EB病毒较正常人反应要强烈很多。
2.3、遗传因素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患者,其家属更易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由此可见,其与遗传因素有很大关联。
3、类风湿会带来哪些危害
3.1、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引发肾病:类风湿关节炎出现肾功能障碍,多与长期使用抗类风湿药和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有关。停止用药后,即可逐渐改善。长期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也有可能引起间质性肾炎,虽然进展缓慢,但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老年人和有肾病患者应慎重使用。
3.2、可引发皮肤病:具有代表性的为类风湿结节。另外,恶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引起坏死性脉管炎,出现一种紫癜、溃疡和坏疽混合存在的皮肤病变,多见下肢下13部位。
1、生姜加葱敷。取鲜生姜、鲜葱白,按1∶3比例配用,混合捣烂如泥,乘热敷于患处,每48小时更换1次。
2、常饮蜂王浆。每天服用5~10m l蜂王浆,连服2~3个月,可使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得到改善。
3、常饮鲜牛奶。每天服用鲜牛奶500ml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因为类风湿病在整个病程中,均缺钙,牛奶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富含钙离子。
4、生姜外敷。鲜生姜切片炒热敷于膝上,两个晚上后再将陈小麦打碎,炒热包之。
5、苡仁粥。取苡米仁末,用粳米煮粥常食。对急性期风湿热型或湿热型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1、居住地潮湿的人群
环境因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起一定作用,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潮湿的环境中,“风”、“寒”、“湿”诸邪易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和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烧的症状。
2、女性发病高于男性
其中更年期达到高峰,妊娠期可缓解,一般服避孕药的女性发病减少,提示雌激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初潮年龄亦是危险因素之一 ,初潮年龄越大,越容易患病。
3、自身免疫系统紊乱的人
有研究表明,扁桃体切除者患病可能性也大,扁桃体切除后机体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及免疫系统可能会有所改变,相应地容易发生免疫病理损伤,因此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危险性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