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内八卦
内八卦在手掌内侧,为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之一,具有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的功能,对于治疗小儿胃气上逆、呕吐等有很好理气止呕的作用。用左手托起小儿四指,使其掌心朝上,用右手的拇指外侧缘在内八卦穴上运揉50次。
2、推板门
板门穴位于小儿拇指掌侧,大拇指的大鱼际处,按摩此处具有升降之功,能够宽胸利膈、消食化痰,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呕吐泄泻。将小儿的手掌握住,掌心向上,使大鱼际处暴露,按摩时用右手拇指端桡侧从腕横纹处推向拇指指根处100次。
3、揉中院
中脘穴位于肚脐直上约4寸处,为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主要可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小儿呕吐可通过揉中脘穴来健脾和胃,和中止呕。将小儿平躺在舒适的床上,用手掌根部着力,在小儿的腹部中脘穴处做环形揉动50次。
4、摩腹
摩腹即按摩小儿的腹部,通过对小儿腹部的按摩刺激能够更好地健脾和胃,理气止呕。在按摩时用手指的掌面在小儿的腹部做顺时针方向的环形抚摸约5分钟。
5、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下肢外膝眼下约3寸,胫骨外侧约小儿一横指的位置。通过按摩刺激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按摩时可用拇指指腹面对准穴位着力,按揉足三里穴50-100次。
6、按揉胃俞
胃俞穴在小儿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按摩胃俞穴可以缓解消化不良,胃痛呕吐等症状,在进行推拿的时候可让小儿趴在床上,双手拇指同时着力,按压此穴,然后再以画圆圈的方法按揉,约按揉50次即可。
1、喂养或进食不当
新生儿期喂奶过多,奶的配方不当,吃奶时吞入大量空气;婴儿及幼儿一次进食量较多或食物不易消化。
2、消化功能异常
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果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及败血症等疾病时,在高烧、恶心、食欲减退的同时,常伴有呕吐。
3、消化道感染性疾病
胃炎、肠炎、痢疾、阑尾炎等疾病,由于局部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呕吐,此时多会伴有恶心、腹痛及腹泻等其它消化系统症状。
4、神经系统疾病
脑炎、脑膜炎、头颅内的出血或肿瘤以及颅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能引起呕吐,以呕吐前无恶心并呈喷射性为特点,但往往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的其它症状,如头痛、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抽风、昏迷等。
5、精神因素
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造成的精神过度紧张或焦虑引发呕吐,再发性呕吐这种病有时也与精神因素有关。
6、中毒
包括各种中毒,如食物中毒、有毒动物、植物中毒及药物、农药中毒等,几乎都有呕吐症状,但不同的毒物中毒又有其各自的临床特点。
7、其他
内耳的前庭功能失调或美尼尔氏病(内耳膜迷路积水)呕吐比较剧烈,但多伴有眩晕、视物旋转;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胃扭转、肥大性幽门梗阻等,此外,肠蛔虫症病儿发生肠梗阻或胆道蛔虫时呕吐也比较严重。
1、哺乳匀速
对于宝宝尤其是刚出生的新生儿而言,母亲在哺乳千万不要过于着急,哺乳要耐心、匀速。在喂完奶后,妈妈可以抱正宝宝,轻轻拍打宝宝背部帮助消化。
2、定时定量
宝宝的饮食一定要定时定量,不要今天吃这么多明天突然增加或减少,千万不要暴饮暴食,吃饭的次数不要突然改变。
3、饮食规划
如果有胃部不适的宝宝可以适量减少食物进食,症状严重的宝宝则需要短暂的禁食,将呕吐症状扼杀在摇篮之中。
4、端正姿势
在进食后,家长要帮助宝宝采取侧卧来休息。
5、积极防治
家长要注意保护好小朋友,为他的健康负责,拉起防护网,积极防治胃肠道感染以及各种感染性疾病。
6、就餐氛围
和宝宝一起吃饭时,务必要轻松愉快,死气沉沉可是会影响食欲的。这样可以让小朋友吃得舒爽,避免精神因素导致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