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胀偏方之米汤
米汤及大麦粥对胀气、排气及胃灼热等毛病有效。用5份的水加一份的米(谷子或大麦),煮沸10分钟。盖上锅盖再慢炖50分钟。过滤,冷却后,一天喝数次。
2、胃胀偏方之食醋
当出现胃胀气的情况时,可以把适量的食醋加入到饮用水中喝下。胃胀气的症状可以快速得到缓解,每天喝几次可以治疗经常胃胀气哦。
3、胃胀偏方之橘皮大枣汤
橘皮10克,大枣10枚。将橘皮和大枣一起煮水即可。此方具有调中、醒胃的作用,饭前饮可治食欲不振,饭后饮可治消化不良。
4、胃胀偏方之鸡肫皮(鸡内金)
鸡肫皮。将鸡肫皮晒干,捣碎,研末过筛即可,饭前1小时服3克,每日2次。此方具有消积化滞的功效,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积聚痞胀等。
5、胃胀偏方之山楂酸梅汤
做法:取酸梅90克、山楂60克,洗净入砂锅,加清水3000毫升,以文火煎煮约1小时,去渣取汁,加白糖250克、冰糖30克,微沸搅匀即可,每食油腻后热饮1杯,立即见效。
功效:山楂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功效,有助于软化血管、改善动脉硬化。乌梅可以消滞通便,有增进食欲的作用。山楂酸梅汤有利于消解由于肉食过多造成的消化不良。
6、胃胀偏方之三鲜消滞饮
做法:鲜山楂20克,鲜萝卜30克,鲜青橘皮6克,冰糖适量。将山楂、萝卜、青橘皮洗净切丝,加水适量,用旺火煮开后改用文火煮30分钟,弃渣取汁,加入冰糖煮沸即成。1日3次,每次20~30毫升,连饮3日。
功效:健脾行气,开胃消滞。适用于小儿积滞。
1、消化不良:
有些患者体质较差,会表现胃动力不足,常因进食某些刺激性大的食物或者较难消化的食物而导致肚子胀气。另外,肠道菌群失衡,许多废气就会很容易在肠道内积聚,也会导致肚子胀气的现象。
2、器质性疾病:
如胃肠道肿瘤、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扩张及幽门梗阻等,均可导致胃肠道积气,表现为腹中胀气感和腹部气体滞留两种现象。当胃肠积气过多时,患者可感到腹部不适,表现嗳气、腹胀、肠鸣亢进。
3、功能性疾病:
如消化不良症、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神经官能症等,病情大多数都是严重的,不能掉以轻心。
4、胃肠道疾病:
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肠梗阻、习惯性便秘等。
5、胃肠功能紊乱:
表现为胃肠道中气体吸收障碍、胃肠道内气体排出障碍,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从而导致体内的气体排不出体外,体内气体越积越多,就出现了肚子胀气的现象。
6、胃酸过多:
胃中过多的胃酸和胰液中和后会产生二氧化碳,而造成胀气、打隔。
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天枢穴
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恶心想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在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连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就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最后要采用摩腹疗法,采用坐或卧式,双手叠掌置脐下腹部,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约3—5分钟,起身散步片刻,一般宜在饭后半小时进行。
提示:这些常见的自我穴位按摩法,一般选用拇指或中指,以指腹按压穴位,以自觉稍痛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