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肝炎是让成年人都会感觉到十分棘手的一种病症,更别说肝炎对婴幼儿有怎样大的影响了。如何预防新生儿肝炎也已经成为各位家长们十分关心的额问题。接下来就由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如何预防新生儿肝炎以及相关的护理要点。
什么是新生儿肝炎?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hepatitis syndrome of newborn)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是指新生儿晚期以阻塞性黄疸、肝脾肿大和肝功能异常、结合和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常于生后1个月左右发病。广义地说,它包括肝细胞源性的肝内胆汁郁积,如感染、代谢性疾病、家族性胆汁郁积、染色体异常及特发性新生儿肝炎;狭义地说,它仅局限于感染引起的肝细胞炎症。
有学者认为凡足月儿黄疸在生后4周,早产儿在生后8周黄疸仍不消退或加重,大便发白,小便深黄,肝脾增大,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损害者,均属本综合征范围。此综合征的命名繁多,诊断名称各异,至今依然未能得到完全统一。欧美常将婴幼儿期的一切肝脏损害,无论其有无梗阻性黄疸,通称之为新生儿肝炎或新生儿肝炎综合征,除风疹、各型病毒性肝炎或巨细胞病毒肝炎等病因明确的肝炎之外,也包括α1抗胰蛋白酶缺陷等代谢性疾病所致者。
日本则专指病因不明、新生儿期发病的婴幼儿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炎,并按有无肝细胞肿大分为狭义或广义的新生儿肝炎。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初,将年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婴儿期,把1岁以内的婴儿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和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症候群通称为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近年来已逐步倾向于较多使用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这一名称。由于本综合征以阻塞性黄疸为主,故又称为新生儿胆汁淤积症(neonatal cholestasis)。Iglesias(1999)并将此征称为婴儿不正常胆流(bad baby bile),即“三B”征(three B sign)。
病理病因
新生儿肝炎起病于满月之内,故感染可能发生于胎内,多数由病毒引起,常见的病原有:肝炎病毒(包括HAV、HBV、HCV、HDV、HEV)、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疱疹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腺病毒和EB病毒,以及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及鼠弓形虫、细菌等各类病原体感染等。细菌感染中B组链球菌、李斯特菌、金葡菌、大肠埃希杆菌等可引起肝脏病变。目前为止尚有许多新生儿肝炎病因未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亚洲相当普遍且经常发生在新生儿早期,但并不引发新生儿胆汁郁积,他们大多数无症状而且在1岁以内肝脏功能正常,尽管在婴儿期可发生严重的急性或暴发性乙型肝炎,这些患儿在出生后2个月之内并不出现肝脏功能异常或黄疸。CMV是新生儿肝炎病原中最常见的一种,常早期出现症状。
肝炎感染途径
不同的肝炎病毒引发肝炎,而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5种。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经口感染;其他各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血液传播;新生儿还可以通过母、儿垂直传播的途径受到感染。母、儿垂直传播包括三个环节:患肝炎孕妇体内的病毒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分娩时,婴儿直接接触含有病毒的母血,或病毒经乳汁使婴儿受到传染。通过母、儿垂直感染的新生儿,日后约有1/3的可能发病,一些新生的婴儿虽然没有肝炎,但却是肝炎病菌的携带者。
如何预防护理
主要介绍新生儿乙型肝炎的防治。
1.应用乙肝疫苗做主动免疫 目前使用的有血源疫苗与基因疫苗,经应用比较,认为基因疫苗比血源疫苗更佳,用量小,安全性高(避免受到血源携带的其他极微量或未知微生物感染)。采用的方法是对HBsAg阳性和(或)HBeAg阳性的产母所生的婴儿按0、1、6程序(出生24h内、1个月、6个月)各接种1次疫苗。12个月时随访,测保护性抗体(HBsAb)。
2.用乙肝人类免疫球蛋白(HBIG)作被动免疫
(1)对患有急性期或恢复期乙肝以及HBV携带的孕母分娩前3个月,每月注射1次HBIG,每次200U。以期阻断宫内感染。
(2)对上述孕母所生的婴儿于生后24h内,1月龄、6月龄各注射HBIG 100U以加强婴儿的保护。
(3)乙肝疫苗和乙肝人类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应用:采用同时不同侧部位注射,可使95%婴儿得到保护。目前推荐使用的方法:出生后24h内、1月龄、6月龄时使用,作不同侧肌注。3~5年进行加强接种1次。接种后6个月测HBsAg阳性示接种失败,如15个月仍阳性示慢性携病毒者,如15个月时HBsAg阴性,抗HBs阳性示婴儿得到保护。国内学者对宫内HBV感染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经长期随访观察,发现虽然近期无效,但远期作用良好,大多数婴儿在2岁前HBsAg转阴,接种乙肝疫苗 HBIG的婴儿HBsAg转阴更快。
以上就是由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如何预防新生儿肝炎以及相关的护理要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