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了解新生儿出血症原因对宝宝健康极为重要,那么如何了新生儿出血症原因呢?了解新生儿出血症原因并不困难。
有个别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6日之间发现有出血的现象,例如脐部渗血,呕吐物带有咖啡色,大便为黑粪或有鲜血,皮肤及粘膜如足跟、骶部受压处或口腔内可见出血点;严重的因脑部出血而致危及生命。多数的情况下病情较轻,经过4—5日后出血自止。这种出血现象称为“新生儿出血症”。
步骤
出血后能止住,包括三个步骤,即血管收缩,血小板的凝集和血液的凝固,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异常都可发生出血倾向。血液凝固的环节中有许多的凝血因子参与,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相互作用才能促使血液的凝固,其中有四个因子必须在维生素K的帮助下由肝脏合成。
正常人的肠道中细菌可以合成一定量的维生素K,供机体吸收、利用。但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肠道内细菌数量极少,因而维生素K的合成不足,而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又少得可怜,肝脏的功能又不成熟,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极差,因此新生儿在生后的2~6日期间容易出现自发性的出血现象。
如果进行化验,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四种凝血因子的浓度降低;但是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血块收缩时间均正常。一般情况下只要注射维生素K,便能使出血停止。如果在分娩前24小时给产妇注射维生素K可以有效的防止新生儿出血症。早产儿更容易得新生儿出血症,所以生后3日内需每日注射维生素K,以策安全。出生一星期以后,随着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建立以及肝功能的相对成熟,很少再发生出血症。
发病原因
本病主要是因为维生素K缺乏所致。维生素K缺乏的原因有:
(1)由于孕母体内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故血中维生素K水平和肝内储存都较低。
(2)由于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很少,远低于配方奶喂养儿,因此母乳喂养儿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
(3)维生素K的合成需要肠道细菌的参与,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细菌很少,因此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
(4)慢性腹泻或因为其他疾病口服抗生素的新生儿由于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而导致维生素K合成不足。
(5)新生儿有肝胆疾病时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6)母亲产前用过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双香豆素、利福平、异烟肼等可影响维生素K代谢。
维生素K缺乏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不能羧化,不能羧化的上述凝血因子不具有凝血的生物活性,因此导致出血。
临床表现
本病分为早发型、经典型和迟发型三型,迟发型也叫晚发型。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早发型:出血常常发生在出生24小时之内,出血可轻可重,轻者仅仅表现为皮肤少量出血点、脐带残端渗血、头颅血肿,而严重者可有大量胃肠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或大便中有鲜血;还可有严重的颅内出血、胸腔或腹腔出血。其发生与母亲分娩前用过影响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有关。但是严重的新生儿出血临床罕见。
2.经典型:出血发生在生后1~7天,多数在生后第2~3天发病。可表现为脐带残端渗血、胃肠道出血。胃肠道出血时表现为呕血或者大便中带血;也可以有皮肤受压处、穿刺部位的出血、阴道出血、鼻出血和肺出血。多数患儿出血不多,可自行停止。
但是也有少数患儿出血严重,可有皮肤大片瘀斑和血肿,胃肠道或脐残端大量出血 、肾上腺皮质出血而引起休克。颅内出血多发生在早产儿,严重者导致死亡,存活者可以遗留脑积水等后遗症。本型的发生与单纯母乳喂养、肠道菌群紊乱、肝脏发育不全导致维生素K合成不足有关。
3.迟发型:(晚发型)是指发生在出生8天后的新生儿出血。多发生在生后2周至2个月,多以突发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颅内出血可以是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出血,临床上表现为惊厥,俗称抽风,伴有呕吐、前囟门隆起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还可伴有其他部位出血,例如皮肤、注射部位、胃肠道和粘膜下出血。
颅内出血量常常较大,压迫周围神经导致脑细胞坏死或导致脑积水。出血严重者常常导致死亡,存活者也常常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例如发育落后、运动功能障碍、脑瘫和癫痫等,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这种病人主要发生在单纯母乳喂养并且出生后没有补充过维生素K的婴儿。也可以继发于有肝胆疾病、慢性腹泻和长期应用抗生素的婴儿。
细心呵护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