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铁性贫血
由体内缺铁影响血红素的合成所引起,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普遍的问题,尤见于婴幼儿及生育年龄妇女。据统计,我国近40%的学龄儿童和托幼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有:
1.1、人体内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相对不足
婴幼儿生长速度很快,正常婴幼儿出生后5个月体重增加1倍,1岁时增加2倍。婴幼儿在4-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仅以含铁量少的母乳喂养,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育龄妇女由于妊娠、哺乳,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消化功能紊乱,铁的摄入和吸收不佳,也极易导致贫血。
1.2、铁吸收性障碍慢性贫血
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色素铁可以直接以卟啉铁的形式被人体吸收,吸收率较高非血红色素铁的吸收取决于胃肠道的溶解度等因素,多种因素可阻碍铁的吸收。
2、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贫血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维生素B12及叶酸的摄入与吸收造成营养素巨幼红血球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都在核酸代谢中起辅酶的作用,若缺乏则导致代谢障碍,从而影响原始红血球的成熟。常发生于未加或者少加辅助食品、单纯以母乳喂养或淀粉喂养的婴儿,或反复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的小儿。
维生素B12缺乏可引起巨幼性红血球性贫血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叶酸缺乏除引起巨幼性红血球性贫血外,还有舌炎、口炎性腹泻等。
贫血的程度是需要根据血常规的检查来看,90以上是轻度贫血,90-60是中度贫血,60以下是重度贫血。
发病多在6个月至3岁,大多起病缓慢。
1、一般表现
出现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皮肤及黏膜苍白,最为明显的是口唇、口腔黏膜、甲床和手掌。
2、造血器官的表现
常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轻度肿大。年龄越小,贫血越严重,病程越久,此症状越明显,但很少出现超过中度的肿大。
3、神经精神变化
轻者出现烦躁不安,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慢。婴幼儿可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学龄儿童在课堂上表现行为异常如乱闹、不停的小动作等。
4、对代谢的影响
出现代谢障碍,细胞色素酶系统缺乏,过氧化氢酶等酶的活力降低,以及影响DNA的合成。食欲不振、体重增长减慢,胃酸分泌减低,小肠黏膜功能紊乱,舌乳头萎缩。小儿较少见异嗜症。
5、心脏功能变化
血红蛋白降低至70g/L以下,可出现心脏扩大和杂音,此为贫血的一般表现。血红蛋白下降至50g/L以下,合并呼吸道感染后,可诱发心力衰竭。
6、易发生感染。
1、做好婴儿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工作。一般来说,母乳对于婴儿来说,是纯天然的食物。母乳妈妈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多吃含铁量比较丰富的食物,体内通过食物吸收的铁元素可以通过母乳喂养传给宝宝,宝宝可以从妈妈的乳液中吸收到足够的铁元素来满足自己的发育需求。因此,有条件的产后妈妈应该尽量采取母乳喂养宝宝。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家长应该选用含铁量符合婴儿成长标准的配方奶粉冲调给宝宝食用。
2、到了宝宝可以添加辅食的月龄,家长们可以选用含铁量比较丰富的食物给孩子食用。例如婴幼儿补铁米糊、补铁米粉、瘦肉泥、水果泥、鸡蛋黄、动物肝脏、木耳、蘑菇等含铁量比较丰富的食物,可以换不同的口味和烹饪做法,提高宝宝添加辅食的兴趣,爱吃含铁量比较丰富的食物。
3、做好健康检查工作。家长们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常护理照顾婴幼儿时应该留意观察宝宝的表现,并定期身体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4、使用铁剂治疗是常用的治疗办法。口服铁剂后12~24小时后,细胞内含铁的酶恢复,症状好转,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进。36~48小时后,骨髓出现红细胞系统增生现象。48~72小时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4~11日达高峰。血红蛋白也同时迅速上升,治疗3~4周后贫血被纠正。心脏杂音于2~3周后减轻或消失,脾脏逐渐缩小。用药1~3月,储存铁达到正常值。而对于不能耐受口服铁剂、腹泻严重而贫血又较重的病儿,可以注射铁剂。注射铁剂后局部可产生疼痛和荨麻疹,还可能出现发热、关节痛、头痛或局部淋巴结肿大等,还可能会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因此,注射铁剂应当慎重使用。
5、必须改善饮食,注重摄入铁元素。对于由于饮食缺铁而症状比较轻微的病儿,也可以从改善病儿饮食入手,家长应该在孩子的膳食中注意搭配含铁量比较丰富的食物,纠正孩子偏食、挑食的习惯,注意孩子的饮食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