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原因
结核杆菌侵入淋巴系统进入局部淋巴结,因菌血症经血行播散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包括室管膜下等部位,并在此复制,当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或因年老,病灶内的结核菌激活而破入蛛网膜下腔,随脑脊液播散,历时数天至数周即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多为全身性粟粒结核病的一部分,通过血行播散而来,1964~1977年所见1180例结脑中,诊断出粟粒型肺结核者占44.2%,在这14年,从152例结脑的病理解剖发现,有全身其他脏器结核病者143例(94%)。
2、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是一种需氧菌,菌壁富含多种脂质,结核菌多经呼吸道进入肺部,先形成小区域的感染,由于该菌不分泌酶或毒素而不引起免疫或炎性反应,宿主也无任何症状,数周后杆菌侵入淋巴系统进入局部淋巴结,因菌血症经血行播散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包括室管膜下等部位,并在此复制。
3、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与机体的高度过敏性有关
此外,结脑变可因脑实质或脑膜干酪灶破溃而引起。偶见脊椎、颅骨或中耳与乳突的结核灶直接蔓延侵犯脑膜。脑膜弥漫充血,脑回普遍变平,尤以脑底部病变为最明显,故双有脑底脑膜炎之称。延髓、桥脑、脚间池、视神经交叉及大脑外侧裂等处的蛛网膜下腔内积存较多垢浓稠胶样渗出物,呈灰白色乃至灰绿色混浊状态。浓稠渗出物及水肿包围挤压颅神经可引起颅神经损害。炎症可波及脑干、脊髓及神经根。脑部血管周围有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早期主要表现为急性动脉炎。病程越长则脑血管增殖性病变越明显,可见闭塞性动脉内膜炎。以致脑梗塞软化或出血。
1、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疾病诊断:化脓性脑膜炎
婴幼儿结脑起病急者每易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反之,化脓性脑膜炎经过不规则抗生素治疗而脑脊液细胞数不甚高时,又易误诊为结脑。2岁以下小儿约有15%在住院前被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其中最易混淆者为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因其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脑脊液细胞数有时不甚高;其次为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及肺炎双球菌脑膜炎。
2、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疾病诊断: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主要是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脑炎及病毒性脊髓炎均可与结脑混淆,其中散发的病毒脑炎比流行性者更需加以鉴别。
3、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疾病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于夏秋季,重症多起病急剧凶险,早期即有脑炎症状,发热、头痛、嗜睡,3~4天后进入极期,出现高热、抽搐、昏迷及呼吸循环衰竭,此时与结脑鉴别困难不大,而轻型病例易与早期结脑混淆,结脑早期出现脑实质损害症状者又易误诊为脑炎。
1、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一般治疗
早期病例即应住院治疗,卧床休息,供应营养丰富的含高维生素(A、D、C)和高蛋白食物,昏迷者鼻饲,如能吞咽,可试由喂食。病室要定时通风和消毒,俣持室内空气新鲜,采光良好。要注意眼鼻、口腔护理、翻身、防止痔疮发生和肺部坠积瘀血。
2、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抗结核治疗
抗结核药物宜选择渗透力强、脑脊液浓度高的杀菌剂,治疗过程中要观察毒副反应,尽可能避免毒副作用相同的药物联用。目前常用的联用方案查。异烟肼、链霉素和乙胺丁醇或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利福平和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具体用法、剂量、疗程见表8-4。
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炎性反应,有抗纤维组织形成的作用;能减轻动脉内膜炎,从而迅速减轻中毒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能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防止椎管的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