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1.1、喂养方式:如果喂奶延迟、奶量不足或者喂养次数减少造成肠蠕动减慢,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延迟等原因是造成肠道的未结合胆红素会吸收增加,造成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的主要原因。
1.2、母乳原因:母乳性黄疸儿的母乳促进了胆红素的重吸收,其母乳中某些特殊脂肪酸与胆固醇含量高,由于它们的作用,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导致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而牛奶和非黄疸母乳婴儿的母乳是可以抑制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通过研究kohno发现母乳中有一种因子在发生母乳性黄疸的母乳中活性强,其对影响婴儿胆红素代谢的肝功能成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母乳性黄疸的婴儿在消化母乳时可导致远期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
1.3、肠道微生态原因:胎儿期间消化道内是没有细菌的。新生儿出生从口腔、鼻以及肛门大量细菌迅速进入机体,其种类与数量迅速增加并于第三天已接近高峰,并维持着肠道的微生态平衡。这些细菌不但参与水解蛋白,分解碳水化合物,使脂肪皂化,溶解纤维素而且还合成维生素K、B,同时肠道中某些细菌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转化肠道内的胆红素形成粪胆原排出体外,以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但是母乳喂养儿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也是造成少部分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
2、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
2.1、母乳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会出现皮肤黄染、粘膜黄染,但并没有其他的异常,黄疸情况会逐渐加重,在出生后10-15天,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umol/l。此时如果继续喂母乳的话,升高的胆红素会持续4-10天,然后慢慢的下降,在3-12周时恢复正常的水平,黄疸即完全消退。但是,如果是停止母乳喂养的话,那么在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就会明显的下降。
2.2、如果在停喂母乳后48小时,胆红素会下降50%,就可以确诊为母乳性黄疸。之后再恢复母乳喂养的话,胆红素又会升高17~51umol/l,但却不会达到原来那么高的水平了。
2.3、母乳性黄疸患儿平时没有其他的临床症状,食欲、生长发育都为正常的,即便是检查,肝功能也是正常的。只是需要把母乳性黄疸和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区分开。
3、母乳性黄疸多久能退完
吃母乳的婴儿,出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到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没有溶血和贫血的表现。黄疸一般会持续3-4周,在第2个月就会逐渐消退,少数可能会延至10周才会退尽。
根据母乳性黄疸的类型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发生时间和生理性黄疸相近,主要和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有关;而晚发型多认为和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常发生在出生后1-2周,可持续至8-12周。
1、暂停母乳
对于母乳性黄疸怎么办的问题,若是已经确诊,那么可以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为人工喂养。而在暂停母乳期间,应该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方便宝宝黄疸消退后继续喂食母乳。同时,要注意保暖,增加热量和营养,预防感染。还可以采用多次少量喂奶的方式,增加宝宝大便的次数。
2、其他方法
母乳性黄疸怎么办?若是情况较严重,可以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一般说来,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要鼓励频繁喂奶,避免添加糖水。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因很少引起核黄疸,如果血清胆红素257μmol/L时可暂停母乳3天;>342μmol/L时则加光疗,一般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1、迟发型比早发型严重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其发病的原因与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有关。一般来说,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黄疸会逐渐消退,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并没有多大影响。不过,如果再停用母乳后黄疸还是没减轻,或是反而还加重了,那么就应该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2、患儿的状况都很好
一般来说,母乳性黄疸的孩子状况都良好,不存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的情况。婴儿黄疸的胆红素浓度都不会太高,经过停喂母乳后,血液中的胆红素会迅速下降,一般情况下,在停母乳1-3天时,胆红素水平会下降到原来的50%。
3、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
由于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多数都能自行恢复。因此,综合性来看,其实母乳性黄疸并没有太大的危害,各位爸妈也不用太过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