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外科疗法
包括肌切断,肌腱延长、选择性脊神经切断术等。通过对脊髓神经的处理,全面调整患者的肌肉张力,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尽量接近正常状态。这种脑瘫的治疗比较常见。
1.2、运动疗法
目的为抑制异常反射运动,促进正常运动。这就属于脑瘫的治疗方式之一。
1.3、药物治疗
口服或注射有关药物,服药除了要注意时间、次数外,尚须注意方法。在明确诊断之前,最好不要随便用药。症状往往是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随便用药会掩盖症状,造成诊断困难,甚至误诊。
1.4、康复护理
为巩固患儿的治疗和训练效果,康复护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脑瘫的治疗方法。
研究证明, 脑组织在婴儿早期(0~6个月),尤其是在新生儿期,尚未发育成熟,还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这一时期脑的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恢复能力强。在这一时期及时治疗,可得到最佳治疗效果,可能变不治之症为可治之症。
研究表明:新生儿脑重340一400g,出生后6个月达800g;3岁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达60%;6岁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达90%。0~3岁是人类一生中大脑发育的黄金阶段,是脑瘫儿童发育的快速期和成熟期。
3.1、皮肤护理
病情严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脑瘫患儿往往长时间卧床,侧卧位适合各种脑瘫患儿,护理人员常帮助患儿翻身,白天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或继发其他感染。
3.2、饮食护理
在对脑瘫患儿进行饮食护理时,应为其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及富有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对独立进食困难儿应进行饮食训练,在喂食时,切勿在患儿牙齿紧咬情况下将匙硬行抽出,以防损伤牙齿。
3.3、日常生活护理
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维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动,如进食、更衣、洗漱、入厕等。脑瘫患儿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及训练。更衣时应注意患儿的体位,通常坐着脱衣较为方便。为患儿选择穿脱方便的衣服,更衣时一般病重侧肢体先穿、后脱。
宝宝会出现持续哭叫,入睡困难,大部分脑瘫患儿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
宝宝出现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护理困难、频繁吐沫等症状,以及体重持续不增。
宝宝会变得非常“敏感”或激动,但如果新生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仅在饥饿时有如此表现则属于正常。
宝宝对噪音或体位改变很敏感,在给宝宝洗澡时不易将宝宝拳头掰开,家长常会发现宝宝不喜欢洗澡,当宝宝的脚触及浴盆边缘时,背部就会变得僵硬好像弓似的。
宝宝运动发育落后:100天不能抬头;4个月后拇指向内收,手不能张开,5个月后不会伸手抓物;4~6个月不会笑,不认人,面貌异常;8个月不会坐;10个月不会爬;15个月不会走。
1、出生前预防
积极开展早期产前诊断,胎儿预测,开展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增进孕妇健康,防止发生先天性疾病。发现胎儿异常必须做人工流产,不让异常胎儿出生。为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孕妇应该注意:避免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等。特别是在妊娠10-18周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迅速时期,此时更应注意防止 感染。
2、出生过程中的预防
造成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娩过程中引起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因此要预防早产、难产。做好难产胎儿的各种处理,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避免分娩过程中对新生儿的伤害,这是预防脑瘫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3、后遗症的预防
脑部感染,脑血管疾病,脑外伤等均可引起后天性瘫痪,因此要加强预防措施,防止发生上述疾病是预防后天性脑瘫的根本。一旦发生上述情况,要及时住院治疗,彻底治疗原发病,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后遗症甚至不留下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