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这是中医对睡眠的认识也是治疗失眠的总则。
人与天地相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具有日节律,人体阴阳消长与其相应,也有明显的日节律。《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人与自然相应,故人体的阳气亦随之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平旦,人体阳气随外界阳气的生发由里外出,人起床活动;中午,人体阳气最盛;黄昏,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就上床休息。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发生睡眠;阳气盛,阴气衰,人即醒觉。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醒觉的机制就是中医睡眠的基本定律,这一定律是由人体阳气出入运动决定的。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失眠症,中医称为“不寐”的基本发病机制就是阳不入阴。实则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致使阳热内盛,虽入夜而不能入于阴中;虚则思虑过度,营养失调,阴血化生不足或暗耗于内,致使阴不制阳,虽入夜而阳尤内扰,不能安合。
按摩对于失眠的治疗是十分有效的,这已被大多数人所公认。一个10分钟的头部保健按摩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头部按摩多用清利通散之法,能起到平阳气和阴阳的作用。但单纯的头部按摩有效却不能治根,这不是因为失眠有多么顽固,而是我们治疗中没有抓住问题的本和关键——平阳益阴。
在临床中,按摩治疗失眠,头部按摩多是辅助,而肝脾肾三经为主的腹部按摩和下肢点穴才是重点。肾为水脏,至阴之体。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营阴,升清降浊。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藏阴血而主气机疏泄。三者在阴阳出入节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足之三阴才是治本之地。腹部按摩中摩关元、揉全腹、理胁肋等手法都具有很好的滋肾健脾平肝的作用。而下肢的三阴交、太冲、公孙、太溪、涌泉等穴也都是清阴经之热、调诸经之气的要穴。二者不离根本,相得益彰,才能取得良好的、可持续的效果。
当然,任何治疗都要因人而治。阳亢者制阳为主,阴虚者滋阴为上,体弱者先当健脾。时间、地域、患者各有不同,治法也不尽相同。曾有一个小姑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13岁,正是能吃好睡的年纪,却被失眠困扰得不能好好上学。她常常会在凌晨四五点钟被憋醒。胸闷、气喘、后背胀满的感觉让她十分难受,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有时一周三四天不能去上学。到很多大医院检查了个遍,心、肺、脑、气管、胃肠都没发现异常,唯一的毛病就是X线检查显示胸椎有些紊乱和轻度变形,这大概是课业过重导致的吧。家长很着急,把孩子带到我们医院,希望从调整胸椎来治疗她这怪病。开始,我也是惯性地从脊柱相关的思路入手,整复胸椎。可效果不理想。于是另辟思路发现,孩子发病必在寅卯之时,又得知她出生不久曾患肺炎致使体弱多病,且孩子课业过重,学习压力大,阴血暗耗,乃肺肾阴虚之证。
寅为肺之主时,且寅卯正值平旦,阳出于阴,阴虚不能上承,故而出现喘憋等肺经诸症。我确定了滋补肾经,开通上焦的治疗原则,采用摩腹、分理胸胁、揉关元、擦风门、叩腰骶等手法,同时点揉内关和公孙以开利心胸,点按太溪、照海、涌泉以滋肾益阴。我嘱咐家长每日给孩子用淡盐水泡脚,时间最好在酉时(下午5点至7点),以扶助足少阴之经气。果然,十余次治疗后,小姑娘病情大好,没有再出现失眠的现象。这也是我们运用中医内科著名的“金水相生”法于按摩临床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