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胎教也要懂得创新。时代在进步,人类在进步,很多东西如果不去创新,就容易被时代抛弃,比如胎教方法也是,胎教也要懂得创新,这样才能生出质量更加好的宝宝,才有更加美满的家庭,下面小编为送上胎教创新实例。
我常常用右手食指在腹部轻轻地画来画去,我比划过数字“1、2、3、4、5……”英语字母“A、B、C、D……”英语单词“d-o-gdog、c-a-tcat”还比划过汉字“宝宝、妈妈、爸爸、手、你好……”我还让丈夫用手指在我的腹部边轻轻地边比划边用他好听的声音念出来“b-a-b-ababa,又叫爸爸,还叫father、daddy……”
天气多么晴朗,空气多么新鲜!我坐在阳台上铺开纸笔,静心地画着腹中的胎儿,边画边说:孩子,你感觉到了吗?妈妈用温暖慈爱的手在抚摸你,抚摸你的头、你的小屁股、你的小手、小脚丫,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说话这么轻吗?声音大了,会让你害怕呀!我感觉到这会儿,你的小脾气不是那么好了!是怎么啦?喔,妈妈没唱歌给你听!好了,妈妈就将画你的模样编成一首儿歌,你仔细地听吧:
圆圆的脑袋,晶亮的眼睛,翘翘的鼻子,弯弯的小嘴,肉肉的小手,肥肥的屁股,亲亲你的脸蛋,摸摸你的小脚;妈妈伸胳膊,你也伸小胳膊,妈妈笑一笑,你也笑一笑,妈妈和宝宝,做舒展运动,画中的宝宝呀,像不像未来的你?
有一天我忽然感冒了,而且间歇性地高烧不退。我忍着病痛起床,用毛巾蘸上冰凉的自来水一遍一遍地冷敷额头,尽量保持心态平和,高烧慢慢地退去了。我按照祖母早期教给我的不伤害孩子的土方法继续治疗。多喝米汤或白开水,多出汗,吃清淡的食物,用意志控制着我的不良情绪,以免惊动胎儿。
就这样坚持了两三天,病痛竟像害怕我似的,悄悄地逃跑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告诉腹中的胎儿:“孩子,这几天妈妈病了,不能带你到山上去看野花野草,也不能给小白兔挖野菜了,更没有精神给你讲故事、唱儿歌了。妈妈难受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感到难受呀,常言道:‘十指连心’,孩子是妈妈身上的肉呀,我想你身上也会有些不舒服吧?妈妈治病的时候,请你跟妈妈配合一下呀,你和妈妈一起战胜病魔,一起品尝什么是坚强吧!”
胎教的起源
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最早出现在汉朝,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又说“周后妃(即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傲慢),虽怒而不詈(骂),胎教之谓也。”《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事例,一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之注意事项。如除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以及防止堕胎、小产、难产等目的。
中国古代胎教始于西周。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意思是说,太任怀孕时,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淫乱的声音,口不说狂傲的话,这就是行的胎教。“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文王生下来非常聪明,“教之以一而识百”,这是太任施行胎教的结果。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意思是说,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时,站有站的样子,站时不将重心倚在一边,坐有坐的样子,坐时也不歪斜,笑时不放声喧哗,独居一处时也不懈怠放任,发怒时也不骂人,如此等等,用礼教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从而保持对胎儿的良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