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母婴养生 >> 分娩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会阴侧切多久恢复
2015-09-24阅读:10491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会阴侧切多久恢复?会阴侧切术是指在会阴部做一斜形切口。可以防止产妇会阴撕裂、保护盆底肌肉,且外科切开术容易修补和愈合的更好。那么,会阴侧切多久恢复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会阴侧切多久恢复

产侧切伤口就像破腹产伤口一样,表皮的愈合通常是很快的,一般侧切伤口的皮肤3天就能长好了。但皮下组织、肌肉愈合后要与周围的组织重新生长在一起,软化到像其他组织一样的程度,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了。

一般在产后42天检查的时候,妇产科医生会为产妇检查侧切伤口愈合的状况的。如果在42天之内,侧切伤口出现红肿、流脓、裂开的情形,就需要立即前往医院请医生诊治了。

会阴侧切多久恢复_会阴侧切的注意事项

会阴侧切的注意事项

1、伤口血肿:表现为在缝合后1-2小时刀口部位出现严重疼痛,而且越来越重,甚至出现肛门坠胀感。此时应立即告诉医护人员,及时进行检查,可能是医生在缝合时止血不够。对这种情况,只要及时拆开缝线,清除血肿,缝扎住出血点,重新缝合伤口,则疼痛会很快消失,绝大多数可以正常愈合。

2、伤口感染:表现为在产后2-3天,会阴侧切伤口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并可有硬结,挤压时有脓性分泌物。遇到这种情况,应服用合适的抗生素,并拆除缝线,以便脓液流出。同时可采用理疗来帮助消炎,或用1:5000的高锰酸钾温水溶液坐浴。采取这些措施后,由于会阴部血运丰富,有较强的愈合能力,故一般1-2周后即会好转或愈合。

3、伤口拆线后裂开:有个别产妇在拆线后发生会阴侧切伤口裂开,此时如已经出院,应立即去医院检查处理。 如果伤口组织新鲜,裂开时间短,可以在妥善消毒后立即进行第二次缝合,5天后拆线,大多可以再次长好;如伤口组织不新鲜,且有分泌物,则不能缝合,可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并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待其局部形成瘢痕后愈合。 虽然会阴侧切手术很小,但因伤口位尿道口、阴道口、肛门交汇的部位,还因产后的一些特殊情况很易发生伤口不愈,所以要注意日常的护理。

会阴侧切什么情况下做:

1、产妇的会阴部弹性较差,阴道狭小或其会阴部有炎症、水肿等情况时,需做会阴侧切术。

2、胎儿较大、胎头位置不正或有产妇产力不足等情况时,会使胎头在产妇的会阴处受阻而无法娩出。此时,需做会阴侧切术(胎头若在产道内停留时间过长,不但会使产妇骨盆底的肌肉发生损伤,还会使胎儿出现缺氧、甚至颅内出血等现象)。

3、35岁以上的高龄初产妇,或者合并有心脏病、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产妇分娩时,为了减少产妇的体力消耗、缩短产程、确保母婴安全,当胎儿头部下降到产妇的会阴部时,便应做会阴侧切术。

4、当产妇的子宫颈口已开全,胎头位置也较低,但胎儿却出现了异常变化,如胎心过快、过慢,羊水混浊不清甚至混有胎儿的粪便时,说明胎儿已有明显的缺氧症状。此时,因产妇需及早结束分娩,故应做会阴侧切术。

5、当产妇临产时出现异常、需要实施产钳助产或胎头吸引器助产时,必须按常规实行会阴侧切术。

会阴侧切后如何缝合?

缝合时机:胎儿生出后,即可进行修补手术。

操作:按解剖层次逐层缝合,缝合前先用0.2%甲硝唑溶液冲洗会阴切口,阴道内置纱布卷,用0号铬制肠线从切口顶端上0.5~1.0cm处开始连续缝合阴道黏膜至处女膜内环处打结,深部应包括部分黏膜下组织,同样肠线间断缝合肌层,达到止血和关闭死腔的目的。同样肠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组织,最后用00号铬制肠线连续皮内缝合。缝皮时,自切口顶端约1.0cm处进针打结,再向下沿切口左侧皮缘进针至顶点0.2cm处出针,再以同等针距沿右侧进出针,与左侧对称,即“U”型缝合。使顶点两侧皮缘对合严密,再沿两侧切口皮缘针距约0.5cm连续皮内缝合至处女膜外环处打结。缝合结束后,常规做阴道检查,取出纱布卷及残留纱布,用0.2%甲硝唑溶液浸湿纱布敷于创面。本组520例行会阴侧切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

上述就是为您介绍的会阴侧切多久恢复,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