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了解婴幼儿心理养护对宝妈极为重要,那么如何了解婴幼儿心理养护?了解婴幼儿心理养护并不困难。
婴幼儿心理养护
许多家长都认为未满周岁的婴幼儿什么都不懂,给他吃饱睡好就足够了。其实,婴幼儿在长身体的同时,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同样也在飞速成长。周岁前是孩子成长的辉煌期,同时也是脆弱期,如果心理养护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将来在性格、心理上出现问题。
对孩子来说,亲情是天然的和谐剂、营养素和定心丸,母爱更是能促进婴幼儿健康地生长。孩子自出生后,就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形成条件反射,这标志着其心理活动的萌芽和发展。此时,婴幼儿迫切需要感情上的亲近和身体上的爱抚,母亲应多给孩子必要的爱抚和情感依托,如皮肤、身体接触、抚摸等,这对婴幼儿心理发育有很大帮助。婴幼儿长久地处在自己熟知的母亲身边,就能避免产生害怕的情绪,继而避免出现易哭闹等情绪障碍。
家长要多给孩子动作、行为发育的帮助和训练,促使孩子逐步适应环境和外界刺激。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刚出生时,和成人离家一样有恋巢心理。因此,要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子宫时代的环境和习惯,如抱孩子时将他的头搁在妈妈心脏处,让他能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
为了锻炼孩子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还可以帮他做些轻柔的运动,缓解肌肉紧张,如抬头、翻身、站立、四肢伸展等。这些是为了避免孩子因环境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心理不适应。当然,这些训练应逐步加强,而不是给予“突袭”。
为培养婴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在护理期间多逗孩子,说说话,唱唱儿歌,传达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既能增进孩子听力,又可培养其乐观情绪。
另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这有利于辅助孩子心理成长。
一位母亲说,在她的孩子6个月左右时,她每天都定时翻看色彩鲜艳的儿童读物,在她讲述书中内容时,孩了听得很专注。有一次,她翻书略作停顿,孩子竟表现出烦躁、欲哭等情绪,直到她重新开始翻阅,孩子才安定下来,结果这个孩子长大后不仅爱看书,学习也颇自觉。
这说明孩子小时候的习惯对未来的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婴幼儿逐渐对周围世界有所认识后,家庭气氛也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一些影响。因此,保持亲情间和谐、愉悦、轻松,对孩子先天禀赋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心理养护得当的婴幼儿一般不认生,也不爱无故哭闹,并能很快适应陌生环境,表现活泼机灵。但心理养护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家长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因为孩子的心理成长和身体成长一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长期的精神投入。
不过,家长也不要因怕造成心理负面效应而对孩子过分溺爱,因为溺爱常常是导致“问题孩子”出现的重要原因。
总之,家长不要认为“吃奶的孩子不懂事”,忽略婴幼儿的心理养护。“望子成龙”的巨大工程,在“龙”出世的那一刻,就该破土动工了。
新生儿的心理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就已有了感知觉,如能听到声音、能看见色彩鲜艳的玩具和人的脸谱,并能随声音、人的脸而转头,新生儿的味觉、皮肤的触觉也很敏感,因此,对新生儿应结合日常生活护理,进行心理护理,尽早建立起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这对新生儿今后的身心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怎样进行新生儿的心理护理?其实只要有心,是很容易做到的。
例如,在给新生儿喂奶、洗澡、换尿布时,母亲要“告诉”新生儿你现在在做什麽,如“宝宝,我给你喂奶了,你要好好地吃。”、“宝宝,我们现在要洗澡了”、“洗的干干净净的,多舒服呀!”、“换换尿布,你就舒服了!”等,当然新生儿不可能听懂这些话,但这许多声音产生的刺激可使新生儿很快熟悉妈妈的声音,对新生儿的听觉也是一个刺激,促进听力发展。
除此之外,还可经常和新生儿进行目光交流,当你发现新生儿在注视你的时候,你可以和他说话,引起他的注意,他会非常高兴。
换尿布时,可轻轻抚摸他的皮肤,这种皮肤的接触,对新生儿是一个极大的安慰,对母亲产生亲切感、安全感,所以在新生儿刚出生,脐带结扎后,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将新生儿抱给母亲,趴再母亲胸腹部上,使他们进行密切的皮肤接触,不仅有利于母婴之间的感情交流,也利于母亲体内的催乳素的分泌,使乳汁尽早地分泌,对保证婴儿有足够的乳汁打下基础。
在新生儿清醒时,可逗他笑,给他一些色彩鲜艳的、会转动的玩具看,对新生儿的心理发展都有好处,那种认为“新生儿什麽也不知道”的看法是错误的,应当避免。
细心呵护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