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母婴养生 >> 亲子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多动症并非疾病 滥用兴奋类药物反而有害
2015-06-01阅读:10428 学员编辑 收藏

小编导读: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神经科专家理查德·索尔(RichardSaul)博士即将发布名为《ADHD并不存在:有关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的新书,索尔长期治疗声称注意力集中时间太短和无法集中的病人,他相信ADHD是一组症候,而不是疾病,不应当被列入美国医生学会的诊断和统计手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观点。……

揭开“多动症”的谎言

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在座位上不停地动来动去……面前这位13岁的男孩在我咨询室里的表现,几乎就是多动症的典型症状。他绝望的母亲希望我能帮助他康复,因为曾经很爱学习的他在学校的成绩开始下滑,但他却毫不关心,并且很认真的声称自己“很累”。他被诊断出患有多动症,并且开始吃药一年了。令他母亲和老师感到绝望的是,他的症状并没得到改善。

对此我并不感到惊奇。因为经过我50余年的行医经验,以及看到的成千上万多动症患者的症状,我得出的结论是:根本没有所谓的多动症。

多动症这种病症,近年来就像野火一样,在全球蔓延开来,关于其的案例诊断和药物治疗也在大量增加。数据统计,超过4%的成年人和11%的儿童被诊断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在美国,这个数字在过去十年以超过40%的比例飞跃上涨;在英国,多动症已成为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障碍,影响了大约5%的学龄儿童。

儿童多动症似乎成了“流行病”。回顾自1980年以来注意力缺乏症发展成为多动症的变化,尤其是因为定义松懈,病例数量大量增加:从2003年的7.8%上升到2011年的11%。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三分之二都被开出兴奋剂处方药。而在2003-2008年间,用于治疗多动症的处方兴奋剂,包括利他林,儿童服用率上涨了两倍,而成人上涨了四倍。这些兴奋剂——之所以这样称呼它们是因为其旨在刺激部分大脑——不仅不能对症状起到帮助,反而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甚至使症状更恶化,危害人体健康。

ADHD是一组症候,而不是疾病,不应当被列入美国医生学会的诊断和统计手册。把多动症当做疾病去诊断,是非常可怕和危险的事情。

毫无疑问,下面这些症状确实是存在的:无法集中注意力、坐立不安、打断他人谈话、难以保持坐着、行为冲动等等。但是把这些症状混在一起,并诊断为ADHD,然后用兴奋剂去进行治疗,就像一个剧烈腹痛的病人走进诊所,医生给开出止疼药一样。如果止住疼就走开,病人可能随后就因为阑尾炎而死亡。这是极度危险的、不负责任的、以及错误的做法。

如果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也许我会相信有ADHD,因为它似乎解释了为什么注意力问题影响了这么多孩子。但现在我却认识到,这些症状的背后其实有一系列被忽视的潜在原因。在我的书中,我将确定20多个导致多动症症状的原因。

回到前面那个13岁男孩身上。我给他做了血液测试,结果显示他有铁缺乏症,当他母亲出去工作后,他在家只吃高糖但低铁的垃圾食品。而缺铁贫血会导致身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记忆问题。一旦通过补充含铁药丸,饮食中多摄取鱼类、水果、蔬菜和坚果,增加他的铁摄入量,他的成绩和表现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在法国,200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84%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孩子缺铁,相比之下,“非多动症”儿童这一比例为18%。多动症的诊断和兴奋类药物的使用已经掩盖了真正的问题,这是常有的事。一次又一次,医生忽视了背后真正的原因,错过了那些严重的、或者容易矫正的问题,而代之以“ADHD”的标签。

多动症的定义已经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宽泛。现在开始将不注意细节、看起来不听别人说话、经常丢东西、健忘、心不在意的用手或脚摆弄东西、该睡觉时不睡、喋喋不休、脱口而出说出答案、打断别人谈话等等表现,都断定为多动症。这些定义是如此主观,难怪越来越多的儿童和成人在西方世界被诊断出患有多动症。

许多ADHD患者有其他并发病症,如抑郁症、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通常被称为“共存”多动症。但在我看来,这些并存症状才是“多动症”产生的真正原因。治好这些症状,“多动症”也就跟着治好了。

其实,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揭穿过“多动症”这个世纪谎言。德国自然科学家、最佳医药记者耶尔格·布勒希的《疾病发明者》,美国著名记者兰德尔·菲茨杰拉德的《百年谎言》,这两本书都用翔实的资料和和透彻的剖析,揭露了现代医药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陷阱与黑幕。他们不约而同地对“儿童多动症”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种无端地被制造和扩大化的“疾病”。

耶尔格·布勒希认为,“多动症”就是典型的“被发明的病症”。

他说:“医生自己经常搞不清楚,因而常常误用有争议的诊断辅助工具。连多动症支持者都估计,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有1/3是诊断模式下的牺牲品。比较各国,也可以发现把多动症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是多么随便的事。根据研究,巴西儿童有5.8%患多动症,芬兰有7.1%,阿联酋14.9%的孩子患有注意力缺乏症。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谁知道!小孩每天服药的情况就这样盲目形成,要对抗的病状却十分模糊。‘多动症儿童’的沉重标签往往基于医生的主观印象;诊断多动行为的某些准则也可以在多数健康儿童的身上找到,例如经常无法专注聆听他人说话、做作业和组织活动经常有困难、回答问题经常不假思索。这些是症状吗?或者只是令(某些)大人心烦的行为?”

把所有的资料综合起来,基本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能绝对地说“多动症”这个病不存在,因为它到目前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事;但就目前的诊断概念来说,它是不真实的。当下对该疾病的诊断如同把所有咳嗽几声的人都断定为肺癌患者一样毫无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动症”是个谎言。

治疗多动症药物的可怕副作用

关于利他林及其它儿童服用的中枢兴奋药的副作用,常见的有这些:食欲减退、失眠、头晕、体重减轻,此外还可能出现过敏、精神运动性兴奋、恐惧和被跟踪的妄想,偶见腹痛。这些副作用一般是写在药品说明书上的,尚不是最严重的,严重的是下面这些不写在说明书上的:

中枢兴奋药抑制体重及身高的增长,连续服用中枢神经类药物两年的小孩,比对照组儿童平均身高低1.5厘米,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身材矮小。另外,服用哌醋甲酯类药品,还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通告,在1999~2003年间使用治疗ADHD药品的病人中发现25人死亡,其中包括19名儿童;同时,一份FDA报告显示,治疗ADHD药品还使用药者出现精神病症状的危险几率上升了千分之一,比如用药患者会出现听觉幻觉、无端怀疑、狂躁不安等精神病问题。FDA建议,利他林应该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黑框警告,提醒人们这类药品可能会增加用药者死亡以及身体和精神伤害的风险。【1】

参考文献:

【1】《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北京作家出版社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