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专访儿科专家王友爱医师
导语:可谓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孩子教育起来就越容易”。那么我们本期摇篮专家访谈的主题是:亲密育儿法,成就宝宝身心健康。这次我们邀请到了北京气象医院的儿科副主任医师王友爱老师,王老师曾在北京儿童医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医学院从事儿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多年。对儿童健康保健指导、儿科常见病处理和小儿疑难性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尤有心得。
孩子刚出生只需要喂养,慢慢长大后才需要教养?
专家观点:
每个人提出他的观点肯定是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是不全面的。确实,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尤其是头几个月,基本上除了吃奶就是在睡觉,父母会以为,这个阶段的孩子缺少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只需要按照他们的生理需求来照顾满足好即可。殊不知,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具备了“吸收型心智”,甚至在胎儿时期已经有丰富的心理活动了。
什么叫吸收型心智?
专家观点:它是一种婴儿特有的一种心智模式,它是指婴幼儿对外界的环境接纳一切,不评断、不拒绝,不回应,他吸收一切,并且在即将成形的心理化为自身的一个部分。这时候我们用什么心态和方式来照顾宝宝都可能直接的会指向亲子关系,比如说在照料宝宝过程中是抱着鼓励和接纳的态度,孩子长大以后经常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不紧张,是有安全感的。有些父母在照顾宝宝过程中经常唠唠叨叨,会指责宝宝,你看你怎么又尿床了,家长有的时候会无心的说孩子又脏又臭,孩子这种环境下长大就会缺乏正向的认识,总会比较紧张,害怕别人批评他的心理状态。
所以在我们教养孩子中,中国老祖宗说的话教养、教育,它先是一个教,教在前,养和育在后面,这就说明需要我们做父母的要先有一定的心理和知识,还有技能方面的准备和储备。然后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人格是健全的人格。他跟家庭人员的关系是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关系,家长是孩子第一位老师,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那句话说的春雨润物细无声,家教家教在这个过程中,在一个孩子的性格形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从小被亲密照顾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易乐观?
专家观点:作为一个儿科医生我有机会接触到了各种各样性格的孩子,其实在孩子背后都是有抚养他们长大的家庭的背影在里面。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和父母关系比较融洽的孩子,在看病的时候虽然一开始会比较紧张,但很快他就能够通过父母的鼓励、安慰,得到一种平复。在就诊过程中一般会比较配合,回去吃药也比较主动。有些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一方或者是双方都跟孩子关系不是那么融洽的,比较容易凶孩子的,或者是说祖父祖母带大的孩子,比较溺爱的孩子,孩子生病以后就没有那么坚强,没有那么听话。反而因为他得病过程中他在吃药,在打针,在就诊的过程中,他会哭闹,他消费了很多能量,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两种孩子的愈后是有差异的。
怎样才能做到既能科学合理细心照料,又能够为宝宝未来的良好情商奠定基础?
专家观点:我介绍一些日常能做到的小方法,然后它也不需要额外的经济支出,也不需要购买特别的玩具、教具,只是在我们照料宝宝过程中一些小细节上多注意,能更好的科学喂养宝宝,这样为未来的情商奠定好的基础。
第一招,尽可能坚持母乳喂养
母乳对宝宝身体健康的价值是大家都知道的,那么我特别强调一条,母乳喂养为宝宝提供的精神粮食,对宝宝来说宝宝自己在吃妈妈奶的过程中,摸着妈妈温暖的皮肤,时不时看到妈妈对自己微笑,被妈妈摸摸小手小脚有一种安慰感。前几个月的宝宝觉得妈妈和自己是一体。母乳喂养对我们来讲,对我们无限贴近宝宝,为宝宝建立安全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第二招,把宝宝贴在自己身上
宝宝很小的时候对语言不敏感,身体的接触就给孩子增加了安全感和愉悦感。这时候比如购买一款安全的、舒适的,能够载重的背带,并且要考虑可握可坐,多功能,尽可能把宝宝和自己贴在一起。零到三个月的宝宝横卧在背带里,三到六个月的宝宝跟妈妈面对面。累了还能趴在妈妈怀里睡觉,六到二十四个月的宝宝,可以面朝前,可以看到前面开阔的世界。还同时能听妈妈说话。六到二十四的月的宝宝还可以用背带背在身后,宝宝既能独立又能跟妈妈保持亲密。
第三招,跟宝宝同睡
我指的是很小的时候,小于三岁的孩子,宝宝在夜间醒来的次数通常比成人多一倍,如果妈妈在身边能够及时的抚摸他,或者喂奶,能让宝宝安静下来,重新回到沉睡状态。
第四招,通过抚摸,低声安慰哭闹的孩子
不要怕宠坏了孩子,由于先天气质的差异,有些宝宝比较安静,有些则很喜欢哭闹,有的就比较容易安抚,有的安抚起来就比较困难。妈妈要比较坦然的对待宝宝的哭闹,把哭泣作为宝宝会说话前表达需求的一种语言。而会说话以后哭闹则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宣泄出口。首先找到宝宝哭泣的原因,对症解决。不需要担心这种安慰会惯坏宝宝,也不要去对抗宝宝哭闹的这种情绪。在满足生理需求的条件下,小于六个月的孩子适当的哭闹也可以起到运动的作用。
第五招,巧妙利用给宝宝脱衣服的机会
也许我们不一定每天都能有专门的时间跟宝宝做亲子游戏,那么抓住给宝宝穿脱衣服的时机,多跟宝宝来点亲密接触,比如用脸蹭蹭他的脸、小胳膊,亲亲他的皮肤,让他感觉到肌肤接触带来的愉悦。要注意的是父母的东西要轻柔、迅速。以宝宝不着凉为前提。这是一种父母和孩子交流的非常好的机会。
第六招,不要把洗澡当做洗澡
爸爸妈妈们有没有这个体会?就是宝宝在前几次下水洗澡的时候是很紧张的,小手总是攥紧紧的,在这个过程中爸妈们一定要在宝宝下水前告诉宝宝,我们要洗澡了,宝宝不要害怕等等。同时在下水前先用一点水轻轻的浇在宝宝身上,让他先适应一下,一边洗一边跟宝宝说话,比如洗洗脚丫,洗洗小手之类的,让宝宝自然的认识自己身体也是很有帮助。这样我们还需要特别找时间教宝宝什么是脚,什么是手,大一点的宝宝可以放一些耐水的玩具,跟宝宝一起洗澡,让宝宝享受这个过程。特别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能把宝宝独自留在澡盆里,更大一点的宝宝也不能留在正在放水或者盛好水的浴盆边。
第七招,跟小宝宝做抚触和亲子操
对宝宝时常来点按摩可以增强抵抗力和感情。在给小宝宝做抚触和亲子操时家长要注意指甲不要过长,要窄掉手表首饰,最后吃奶前30分钟,吃奶后90分钟,宝宝情绪稳定不饿不累的时候进行。宝宝大一点的时候先天的性格差异就表现出来了,比如有些宝宝肝火旺一些,脾气急一些,有些宝宝脾胃弱,消化差一点,有的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要根据宝宝的特质找到相应的穴位和经络,经常的给予按摩刺激。来增强宝宝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