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是什么颜色的?孩子的每一言、每一行、每一笑、每一哭都代表了哪种心理需求?作为家长,如何认清孩子的心思,做好孩子的知己?本次访谈我们就带着家长一起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探讨下孩子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吧。
【访谈实录——孩子鲜为人知的秘密】
【主持人】:孙老师,妈妈在怀孕时期就已经开始影响宝宝的人格特质发展了,是这样吗?
【专家】孙砚冰:是的,妈妈在怀孕阶段和孩子之间有着一种非常神奇的链接方式。一根脐带传递的不仅仅是营养和血液,它更传递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爱。如果胎儿能够接受到这份浓浓的爱意,他会具有自然成长的强大的生命力量。如果妈妈在怀孕阶段对胎儿是反感的,或者重男轻女的,甚至厌恶的,这些都会让胎儿感受不到爱的存在。他们一旦失去这份爱的力量,甚至会出现一种自我放弃的方式,比如流产或者发育不健全。在医学上会有另外一种解释,但是在儿童心理学上,我们要知道胎儿也是有记忆的,只不过这种记忆不是以成人的意识形态存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在胎儿的身体里。所以,我经常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一个人而来的,这个人就是妈妈。在0-3岁这个阶段,妈妈是无人可替代的,也是不可缺失的。
【主持人】: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尤其是0-2岁期间,宝宝还不能很清楚地表示自己的想法。能给我们介绍一下3岁前或者2岁前,宝宝的心理发展阶段和特征么?
【专家】孙砚冰:两岁左右的孩子正处在第一执拗反抗期,很多家长发现本来很听话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突然开始逆反了,甚至跟家长对着干,你越让他做很么他越不做什么,特别在两岁到三岁这种情况达到高峰,家长非常不理解,认为是孩子不听话了、不好管,甚至为了让孩子听从说教而采用极端的方法,轻则指责重则打骂。而这种现象并没有随着家长的意识而改变,甚至有更为严重的倾向出现,而这种阶段会出现在第二执拗反抗期,就是我们说的青春期而出现爆发。儿童心理学研究认为,所有在幼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在青春期都会出现爆发的状况。所以家长在这个阶段,对于儿童的逆反要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分析。两岁左右的孩子形成自我意识非常关键的时间点。当孩子在一岁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动作出现,就是直立行走。这被称之为真正脱离母体。正是因为独立行走的出现,儿童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发现从此开始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自己的思想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他们开始对于“我”出现了认识的萌芽。在两岁左右这种自我认识进入到一个更强烈的阶段。他们开始觉得自己就是地球的主人,是主宰者。只要是他们想的都可以做到,这是从最初的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得到的一种初步认证。而家长还停留在对婴儿阶段的照顾方式,对孩子的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而为之。而孩子虽然不具有强大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进入到非常关键的分水岭。孩子的想法就是:我是谁?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尝试吗?我可以体验吗?我可以参与吗?我可以感受吗?......孩子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来认知世界,并获得最自然的成长力量。所以这种强大的自然的力量和家长的强烈的呵护关爱产生了强烈的矛盾,一个是我要做,一个是我替你做。所以孩子会不断的和家长产生逆反,背道而驰,来不断的获得“我”是真实存在的。只有这种自我意识建立健康的、正常的引导和培养,才会让孩子的未来人格特质拥有良好的基础。一个在幼年迷失自我的孩子,缺少自我存在感的孩子,都会产生消极的、不良的、丧失安全感的表现。
【主持人】:敏感期是家长经常关注的问题,有说孩子发展有九大敏感期,也有说有二十个敏感期,到底该如何理解孩子发育的敏感期,比较重要的是哪几个?
【专家】孙砚冰:目前发现的儿童敏感期有将近六十种。它们大多都出现在0-6岁这个阶段。敏感期的时间长短都是不一样的,最长的6-8年,短的几天,但是所有的儿童成长都是建立在这些敏感期的基础上。敏感期是大自然赐予儿童最神奇的一种力量,它是伴随年龄出现,孩子内心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狂热的尝试,而且不断反复重复,直到这股力量消失,而孩子也获得了这种事物能力。但是同样的敏感期一生中只有一次,错过就不再有机会。所以借助敏感期的力量对儿童的培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先介绍一个语言敏感期。它出现在0-6岁,有的孩子接近8岁左右才完成。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制约。良好的语言是有优势的思维支撑,聪慧的思维会通过优势的语言表现,所以在幼年借助于语言敏感期的神秘力量培养和帮助孩子建立优势的语言能力,可以同步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所以幼儿阶段的孩子因为语言敏感期的力量,他们对所有听、说、读、写、画、图片、符号等都有着狂热的兴趣和爱好,家长要做的是敏感期帮助孩子获得满足。因为孩子建立的是语言能力,而这种能力会伴随我们进入到成人,所以我们比儿童更多的是单词量,是一些修辞方式等,而我们的语言能力水平是在幼儿阶段就完成了。
接下来再讲一个动作敏感期。这里面包含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两部分,它出现在0-6岁,大动作是指走、跑、跳、钻、爬等,精细动作是指捏、夹、剪、捅、按等。动作发展的水平也是和儿童思维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孩子因为儿童敏感期的原因对所有的动作都有狂热的兴趣和爱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都是坐不住、站不住、什么都要动、什么都要摸,他们必须要通过动作的发展获得神经协调的链接方式。所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安全有效的活动空间和场所,满足孩子的活动需要,因为动作的发展也将影响思维的发展,所以多运动多动手可以让儿童更聪慧。中国有句老话:“越淘气的孩子越聪明”,这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我讲一讲感觉敏感期。也是出现在0-6岁,孩子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本体觉等在这个阶段会获得最大的发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们什么都想听、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摸、什么都想亲自参与。感觉的良好培养对于未来孩子的感情发展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个从小获得感觉敏感期满足的孩子长大了会具有良好的情商表现,关注自然、热爱生活;反之如果禁锢孩子的所有感觉发展,不许动、不许听、不许摸、不许吃等等就容易形成孩子未来人格特质上的缺陷。英国曾做过“封闭人感觉”的心理实验,用纱布将整个人包裹起来封闭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皮肤,只留一个小洞用来呼吸,6个小时左右参与实验的人员都出现了幻象、昏迷、甚至出现濒临死亡的症状,所以家长从小要解放孩子的感觉器官,借助敏感期自我产生的力量让孩子得到充分的满足,为未来的健全人格打造基础。
【主持人】:能不能帮我们举几个例子,解读孩子成长期间,家长不知道的秘密?
【专家】孙砚冰:这些秘密大都和孩子的敏感期有关系。有一天,四岁半的壮壮爸爸说,妈妈下班回家看见壮壮在搭积木,就和他打招呼,往常壮壮都是主动给妈妈倒水拿拖鞋,而这一天壮壮没有理妈妈,于是妈妈反复问壮壮:你怎么不理妈妈?你怎么没有礼貌了?而壮壮始终在自己搭积木,妈妈有点生气,再一次追问壮壮并开始说教,结果壮壮抬头说了一句:再说我打死你!妈妈当时就愣住了,爸爸从厨房举着铲子就出来了,生气的问:你刚才说了什么?壮壮抬头说:我连你一起打死!结果最后被打的是谁呢?是的,壮壮被抱到沙发上挨了一顿打,家长很苦恼,觉得这个儿子是不是教育的很失败?其实这是儿童一个敏感期导致的,叫做“诅咒敏感期”。它往往出现在四岁到四岁半左右。因为时间不长容易被忽略,但是很多家长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经常会说一些发狠的话,并有一些发狠的行为,比如说:讨厌!滚开!我踢你!死去吧!或者把玩具、水杯等使劲的扔出去,大声的关门等等。家长对于这些情况的发生不要紧张,更不要害怕,孩子通过对这些语言以及行为的模仿,自我发现情绪是可以随之改变的。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道德层面上的不良表现,是儿童对自我情绪认知调整的一个过程。家长更多的忽略这些语言和行为而给予更多积极正向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就好了。越是家庭教养态度严格,孩子受压制越多,这种敏感期的行为就越强烈。反之,为孩子提供宽松、民主、尊重的家庭教养氛围,孩子这种表现就越轻,短的几天就可以过去了。
网友提问1:老师,您好,宝宝马上要去幼儿园了,前期爸爸妈妈怎么做能让他很快适应幼儿园呢?
【专家】孙砚冰:上幼儿园前家长要和孩子到幼儿园去做一些亲子活动,让孩子多熟悉幼儿园的环境,熟悉老师,有一些比较好的幼儿园可以以半日开放的形式让爸爸妈妈和宝宝每天在幼儿园呆半天,一起游戏一起做操一起进餐。时间在一周左右,帮助孩子更好的熟悉环境,适应幼儿园生活。有父母的陪伴,孩子对于环境的陌生感会慢慢消失,特别是对于老师越来越熟悉,当孩子真正上幼儿园的时候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也有他熟悉的老师在身边,再加上对环境的熟悉,孩子的分离焦虑就会减轻很多。
网友提问2:我儿子下个月就3岁了,有时会拿东西往窗口扔东西下楼,我们住18楼,这样做很危险,有骂过,罚坐过,拿衣架打过,但不见效,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一发脾气就在家里扔玩具,有些玩具也给他摔坏,我们应该如何采取什么方法好呢?
【专家】孙砚冰:首先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一定要用正向的方式去引导。千万不要使用打骂的方式,孩子现在正处在第一执拗反抗期,是自我意识的成长培养重要阶段,你越压制孩子,越打骂孩子,孩子就会更为强烈的和你产生对抗,就会有更过激的方式出现,他们必须用这样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家长需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比如在窗户上安装保护纱窗,防止物体从高空坠落。我们为儿童提供可扔的玩具,比如投篮的软性玩具等来满足他们的动作敏感期的表现,不能扔的不可扔的物品家长有责任把它们收放起来,因为儿童缺乏生活经验,不知道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联,他们自我意识的产生会造成所有能看到的、能拿到的、能使用的自己具有主宰作用,所以没有错误的儿童,只有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儿童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最自然的成长能量。
网友提问3:如果让胆小的孩子变得胆大起来,活泼起来,开发他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专家】孙砚冰:儿童所谓的胆小是和天生的气质类型有关。这个气质类型来源于父母的遗传。气质类型不分好坏,只有优势和劣势,心理学也有研究发现,在幼年很多孩子表现的有些胆小、甚至会有些受欺负,但是并没有反抗或者攻击,这样的孩子往往是被家长担心的。但是跟踪研究却发现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比较受周围人的喜爱和欢迎,而那些幼年性格比较张扬,做事不吃亏的孩子长大后反倒会性格比较极端,容易冲动,产生不良后果。所以胆小也是幼儿普遍的一种心理特质,是源于对环境以及周围人的陌生产生的正常防御心理。我们只要关注儿童的胆小并没有对孩子产生伤害就可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随着对环境的熟悉,随着人际交往水平的提升,孩子的这种胆小可以得到良好的引导。所以胆小不分好坏,胆小的孩子反倒更容易保护好自己,更不容易造成伤害,家长不用更多焦虑。
网友提问4:我家宝贝1岁1个月了,他现在想要干什么或者去哪就会抱着我咬我,这样的情况正常吗?开始以为是出牙,牙痒痒,但是后来观察感觉不完全是这个原因呢,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跟他讲不要咬人,这么大的孩子能听的明白吗?
【专家】 孙砚冰:这要看孩子第一次咬人的时候家长是怎么处理的。如果家长的态度是轻松快乐的,孩子会受到暗示,加大对这种行为的模仿。如果家长的态度是生气恐惧的,也会为儿童的认知增长一种经验,反倒也会唤起对这种情绪的体验。所以孩子的这种“咬人”是一种交流或者交往方式,更多是受到错误的暗示影响,家长不要强调“不许咬人”,而应该用正确的方法给予掩饰,当孩子准备咬人的时候,家长是可以预知到的,提前规避这种行为而用正确的行为进行展示,坚持这样做法,孩子就会形成正确的交往及交流方式,儿童的学习有80%都是通过模仿习得的。
网友提问5:孩子2岁了。脾气特别大,有一点不如意的就会发脾气,比如说让她吃饭,她不想吃就会把筷子,勺子使劲的扔地上发泄她的不满,这样的孩子怎么教育好呢?
【专家】孙砚冰:这是和孩子的第一执拗反抗期有关系,上边也做过解答。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在安全和不妨碍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给予孩子自由。让他们能够自我选择,自己做主,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比如:宝宝,今天吃饭你是想用筷子呢还是勺子呢?当孩子自己做了选择,他就会有被尊重的感觉,也满足了他自我意识成长的需要。所以家长应该坚持使用给予孩子放手选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