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典型个案:陈淑是一家公司的行政主管。她处理事情井井有条,面对问题理性冷静,从不感情用事。理性是陈淑最为推崇的品质,遵章办事是陈淑的行动准则。无论何人何事,陈......
典型个案:
陈淑是一家公司的行政主管。她处理事情井井有条,面对问题理性冷静,从不感情用事。理性是陈淑最为推崇的品质,遵章办事是陈淑的行动准则。无论何人何事,陈淑首先想到的就是规则。有时公司的同事觉得陈淑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她严于律己,待人待己一视同仁,他人也无话可说。陈淑的精明强干在公司中有口皆碑,颇得领导信任和倚重,不过和同事们关系都一般。在家中,陈淑也是一个有规则的人。3岁的儿子和她很像,循规蹈矩,事事都要讲规则。陈淑对此很满意,心中却隐隐有些莫名的忧虑。因为她发现,儿子似乎不愿意和她亲近。
性格分析“理智型”人的优势:
陈淑是理性占据上风的人。理智型的个体,性格品质中理智成分超越情感成分,善于通过逻辑分析得出结论;善于分析各种选择的利与弊;善于批判性思维,理智感强、意志坚定;容易接受冷静的、实事求是的推理;做事讲求实效,不感情用事。对于事业成功,这些品质都具有积极意义。
“理智型”人的软肋:
在人际关系方面,过于理智的人就可能会碰到一些麻烦。由于对情感不够重视,理智型的人往往不善体会他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处理事务时也不善于照顾他人的心情,做出的决定往往对别人的需要重视不够,有时会无意间伤害他人感情。对于他人内心的情感,理智型的人也不愿倾听,在他们看来,关注情感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得更糟。这样的个体通常被视为冷静的领导者,而不是一个可以亲密交往的朋友。因此,这样的个体有很多关系密切的合作者,却很少有知心朋友。
在养育宝贝过程中,“理智型”妈咪可能会有以下表现
1. 经常对孩子说教,讲道理,却从不在孩子面前表露情感孩子难以从母亲身上看到情感反馈。
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婴幼儿通常会把妈咪的表现和自己联系起来,疑惑、进而认定:“妈咪不喜欢我。”对于孩子而言,他的看法就是现实。而这样的“现实”对孩子是一种很大的伤害。孩子会认同他认定的“妈咪的看法”,也会不喜欢自己,从而埋下自卑的引线。
2. 不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精明强干的理智型妈咪,对于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通常能够事先洞察。为了提高效率,也为了避免以后的麻烦,理智型的妈咪通常会提前考虑并指导孩子,给孩子现成答案,却很少给于孩子自己思考、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机会。
理智型的妈咪没有想到,在面对问题时不断尝试,并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是个体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经验是可以传授的,但是能力必须通过实践培养。帮助孩子解决一时的问题,看似简单高效,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依附于母亲长大的孩子,由于没有实践经验,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责任心、自信心、社会适应能力都很差。生理上已经成熟,心理上却依然幼稚。对事物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知所措,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
3. 对孩子的情绪表达不够重视
当孩子遇到挫折,希望向母亲倾述时,理智型的妈咪很快会把注意力放到问题的过程、真相、解决方法等实质性的方面,试图建议孩子如何更好地处理问题。其实很多时候,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指导。他们只是需要倾述,需要有人倾听。在倾诉中,孩子可以理清思路,并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妈咪提供的建议不一定适合于孩子。
更糟糕的是,妈咪的说教会阻碍孩子清楚表达情绪。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需求,理智型的妈咪往往不甚关注,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甚至批评孩子的情感表露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贬低孩子情绪反应的价值,逐渐压抑了孩子的情绪表达。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到无法得到母亲的理解,无法和母亲沟通,逐渐不再尝试向母亲吐露心声,亲子之间的距离也就逐渐拉开了。
此外,孩子不能痛快表达的情绪并不会自行消失,它们总会试图通过其他途径表达出来。如果找不到适当的方式,有些孩子甚至会以伤害自己的方式试图表达内心的挫折感。这是任何一个妈咪都不愿意看到的。
4. 过多的规则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发展
理智型妈咪对于规则的重视,也可能会从工作延伸到家庭中。孩子常常需要遵守很多明规则或暗规则。如果孩子违背了规则,就会受到妈咪的批评。过多的规则会压抑孩子的自由,束缚孩子的行动,不利于孩子自由的成长和发展。事事需要考虑规则,会使孩子变得遇事犹豫,畏首畏尾;事事循规蹈矩的孩子,看似中规中矩,却也缺乏创新精神,不敢突破常规。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通常个性谨慎,少有冒险精神。
专家建议:
1.注意在各种角色间转换,不要被一种角色所束缚
管理者角色和母亲角色需要不同的表现。下班回家之后,理智型的妈咪需要提醒自己:“现在我不是主管,而是一位母亲。”
2.学会表达自己,倾听孩子
真诚表达自己的情绪,用言语和行为表达对孩子的爱,同时让孩子有机会宣泄不良情绪。家,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地方。作为妈咪,应当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提到某些不愉快的经历时,认真倾听,适时表示理解和接纳,不要急于做出正确或错误判断,不要给孩子讲大道理。记住,在这个时刻,孩子才是主角。
如果必要,试着引导孩子辨别并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问问孩子:“那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法?这件事是不是让你很难过?……”当孩子表达完毕之后,问问孩子是否需要你的建议。如果孩子愿意听听你的看法,尽可能客观中立地表达,可以指出孩子的不妥之处,但是不要指责,也不要对于孩子的情绪做出评判。如果孩子拒绝了你,也不要强求孩子听你的建议。若能保持这种客观冷静、同时又是支持性的态度,孩子会更愿意倾听你的看法,接受建议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3.制定简单明确的必要规则
规则是必要的,它可以控制孩子不会做出过分的或危险的行为。在一些必须坚守的原则方面,让孩子明确知道你可以容忍的底线,也就是什么行为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至于那些非原则方面,就让孩子自由发展吧。
4.不要包办代替,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由于知识、经验不够丰富,加上逻辑思维能力不成熟,孩子有时的确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但经验累积的过程非常重要。孩子必须有机会练习如何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当孩子做出错误判断时,妈咪应给予适当的辅导,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的做法不合适,同时可以提供解决方法给他选择,并讲解怎样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
如果是个小问题,不会有严重后果,也可以允许孩子尝试错误的解决方法,允许消极后果出现,让孩子自己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正确决定的技巧。这些小小的、零散的错误经验是帮助孩子有一天做出正确决定的重要基础。随着孩子身心的成长及知识的增加,他将逐渐拥有独立做出判断、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
小编导读:“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只有在考试以后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迷迷糊糊的童年……”许多年前流行的这首台湾歌曲《童年》......
“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只有在考试以后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迷迷糊糊的童年……”许多年前流行的这首台湾歌曲《童年》生动地勾画出很多的童趣。
每当我回想成年后的一切:青春躁动中高考的压抑、出国留学谋生的艰辛,为妻、为母、为师、为房产经纪人、为“美式管家”……一大堆责任的重负,我欣赏那些无忧无虑、迷迷糊糊的稚心童趣。童趣犹如天上的彩虹、红尘中的宝石,平和而又久远地闪耀在忙忙碌碌、明明白白的成年雷雨之后。
多少不顺心、不愉快的事原来随着年轮的翻转都可以这么容易或是被麻木地遗忘掉。我们在不断的梦想、痛苦、冲突中成长。那些令人不觉独自会心一笑的童趣正因为它的“迷迷糊糊”,在人们太“明明白白”的成年琐碎中显出其璀璨的一面。我偶尔翻翻过去的《三毛流浪记》《丰子恺漫画集》,能体验到至纯的人间童趣如何在那些战乱的黑暗长夜里熠然生辉;我看好莱坞拍摄的《泰坦尼克号》《珍珠港》,倍觉在人世间大灾难下,如泣如歌的至纯至爱如何不可抗拒地被烘托出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多少年过去了,有关外甥女、外甥、女儿的一些童年轶事仿佛还历历在目:
外甥女虹在3岁时的“第一次撒谎”透着顺其自然的“野趣”和因渴望成长而不可挽回的“后悔”。一个周末的晚上,虹在外公、外婆家过夜时,玩累后,“一不小心”就在外婆家的大床上“画地图”。虹一觉醒来,“不打自招”地对外婆说:“我把饮料罐头打翻在床上了!”然后,她夺门就跑。外婆掀开毯子,一张深色“军用地图”细密地画在宓席上;床垫的棕绑席裂缝下,一大袋土豆因为及时的“浇灌”而发了芽,新芽在不断地爆出来……当年,最喜欢那首“西湖的碧波、漓江的水,比不上韶山冲里的清泉美”的大姐——虹的妈妈,恐怕也分析不出床上的尿尿与床下土豆的发芽有什么内在关系。
虹在7岁时,因为某道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式和老师不同,被老师批改成错的。小小的她“起草”一份类似“独立宣言”的报告,去和老师力争。结果,老师以“特级教师”的风度在全班学生面前道歉,表扬虹独创的解题方式。人说“3岁看老”,我想7岁可以看大。看到虹如今成为名牌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律师,我经常想起她小时候这毫不畏惧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和现在美国学校的主张竟是跨国吻合。
小孩因为自己时常被大人呵护,而更急切地盼望着长大。他们渴望做大人的小帮手,回馈大人,表示他们的日益成熟。外甥义3岁时,他的妈妈远在美国求学。一个深秋,我带着一些零食去看他,不管小保姆在旁边如何劝说,他还是欢快地在大床上蹦来蹦去。他看着我被寒风吹过后冻得发紫的脸说:“小姨,我给你唱《冬天里的一把火》吧!”于是他摆出像美国球场上的少女拉拉队那种鼓动架式,从一个棉被跳到另一个棉被,用他那气喘吁吁的童音为我“加温”:“你就像那一把火,熊熊火焰燃烧我心窝!”那时电台正流行费翔的成名曲《冬天里的一把火》。
几年后,义去了美国和妈妈团聚,成了一名“小留学生”。我和义住在不同的城市,相隔七八年的日子像是短短的一瞬间,一年间大家最多见面一次。我生女儿还没满月的时候,义一家来看我。那时,11岁的义已经是个讲一口流利中英文的“小洋鬼子”了。屋里炖着猪蹄汤,我想尽快给嗷嗷待哺的女儿喂上人生第一口乳汁。闻着满屋子的猪蹄汤香味,义经不住诱惑,但对于中国式的产妇营养饮食习惯颇感纳闷。我听他在饭桌上轻轻在***耳边低语:“妈,我真想喝两碗猪蹄汤,可是我会不会发奶?那可糟糕了。”二姐一笑,饭粒差点儿从她嘴里喷出。义不高兴了:“笑什么?你们为什么要把那汤用慢火熬一天呢?像炼丹似的。”义开始对于越来越多的中美文化饮食差异显出困惑来。作为迷迷糊糊的小留学生少年,他要在不断的冲突、新知中成长。
我的中国式的迷糊童年已经被革命冲走,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使我再次有机会弥补、臆想童年的乐趣,外加一点美国式童年的“作料”。美国理发师给璐理过几次短发,但终究不合东方人的审美观,于是我们决定自己给她理发:既省钱,又“符合中国国情”。为了不把她的短发剪成男孩样,她爸爸颤抖地持着理发剪刀,结果,他还是“小心过头”地触到了她耳朵上的一小点嫩皮!自从会说话,她学会的关于生存的最先的五句话之一就是:“爸爸剪我头发,不要‘剪’我的耳朵哦!”
小孩的这种生存能力真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大人根本不必为他们着急,每个孩子都有其特别、与众不同的一面。璐到一岁半左右,我们还没听到她开口说一句中文或英文,急得到处打电话询问:英文、中文一起用的环境是不是使璐糊涂了,使她干脆啥都不讲了?终于有一天,她开口对着英语童话书上的一张图画用中文说:“球破掉了!”好了,好了,不必担忧了,女儿会用中文说:“球破掉了!”英文童话里的美好“奇迹”必定是打动了她:一头驴常常自叹自怜。生日那天,它又独自在伤感着:“没人爱我,我很可怜呢。”小猪得知此事暗暗地准备好生日气球。可是在送去的路上,小猪一不小心把气球弄破了。大熊准备好了一罐蜂蜜准备给驴送去,但在路上,他“熬”不住吃空了蜂蜜。最后,驴收到了朋友的“心意”,不再哀叹了。它心满意足地把破掉的瘪气球放入空空的蜜罐里。恰到好处的结局!
5岁的璐从幼儿园带回了一连串的问题:“妈妈,谁创造了上帝?如果上帝造人,我是你生的,还是上帝造的?”“迷迷糊糊”的童年开始想要活得“明明白白”:“妈妈,我在你身体里的时候,有玩具玩吗,我很无聊吧?”
璐渴望下雪或下雨!这时空气异常地潮湿,她终于有机会撑起“中国制造”的画有米老鼠的小伞,穿上小靴子,急切地在雪堆上刷刷地踩出声来或把雨水踩得哗哗作响。雨季会给一个多愁善感的异乡人平添几分忧郁、烦恼。璐却激动地喊着:“看,我们家的草坪变得多绿呀!我们可以免费洗车了!”她把一只手插在小外套的口袋里,把靴子在水潭里踩得哗哗作响。大人“一不小心”就看到她脚上的靴子又左右反穿着,忍俊不禁的笑意霎时冲刷掉了大人在雨季时的惆怅……
密州的冬季对于身在异乡的南方人来说显得特别漫长、压抑:从过去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冷酷、萧瑟的冬季几乎会折腾半年。在下大雪的几天,学校暂时关闭,像璐一样的小孩乐得在家打雪仗。在公司上班的大人也只好趁机请假在家看管小孩。在璐的眼里,后院里斜坡上堆积的厚雪就像“雪排”,比麦当劳的“苹果排”更带劲。待过几日,“雪排”变成硬滑的“小雪山”时,璐就可以穿着厚实的粉红雪裤、雪衣,戴着雪帽、手套在那里唱着“铃儿响丁当”,一次又一次地滑雪了……成人的雪的世界似乎是和交通阻塞、汽车闯祸、铲雪劳累、在家看小孩等麻烦事交杂在一起的,而小孩的雪的世界则有着堆雪人、滑雪、打雪仗等无穷无尽的乐趣。他们粉红的小脸和粉红的雪衣是冬季一道温暖的风景……
在圣诞节的长假里,在美国南部阳光璀璨的迪斯尼乐园里,璐在“小小世界”游乐场排了两次长队坐小船进去。
“璐,我们去玩别的游戏吧?”
“妈妈,我喜欢那些坐在半轮月亮上荡秋千的娃娃:中国娃娃、美国娃娃、日本娃娃、非洲娃娃……这么多的娃娃在唱歌,跳舞,多热闹呀!他们反复不停地用不同的语言唱着很好听的歌:‘这是一个小小世界,这是一个小小世界……’”
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因为处处洋溢着欢快、天真、幽默的童趣,人世间才显得年轻、安宁、幸福和久远……
小编导读:在成长历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孩子总会有一些言语举动,超出了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成熟度,表现为无礼、霸道,给人造成的直接印象就是不可爱。“没大没小”就是这些举动中的一......
在成长历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孩子总会有一些言语举动,超出了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成熟度,表现为无礼、霸道,给人造成的直接印象就是不可爱。“没大没小”就是这些举动中的一种,尤其是当孩子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来,更是让家长觉得难堪。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逐步指导孩子成为知书达理、个性鲜明的好宝宝。
行为一:直呼家长姓名
虽然有的家长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鼓励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但是从传统育儿观念来看,直呼姓名会显得对长辈不尊重。造成此种行为表现的原因刚开始都是来自孩子的模仿,尤其是在孩子语言学习阶段,大人之间的称呼方式很快会被孩子习得。当这个称呼从孩子口中蹦出的时候,大人会觉得好玩,甚至呼应孩子,无形中便鼓励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予以引导,渐渐就会形成习惯。
爸妈应对:语言学习阶段出现这样的情形,家长就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称呼用语了,要以称呼对方“爸爸”、“妈妈”来引导孩子,不要等到孩子已经养成了直呼家长姓名的习惯时再来引导。当然,孩子偶尔直呼家长姓名,要视当时的情境而定。比如孩子兴致很高,有点小调皮也是可以接受的。
行为二:故意跟大人对着干
三岁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并加强,开始有自己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和大人的冲突也会增多,表现为不听话、跟大人对着干。尤其在公开场合有此种行为表现时,会让大人很失面子,下不了台。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很多是来自孩子对大人的不满。不满的原因比如:受到了委屈、与大人观点不一致、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受到大人奚落、存在误会等。
爸妈应对:针对不同的原因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关键是看“理”在哪一边。如果的确是父母“无理”,比如父母说话出尔反尔、言行不一致,那么父母非但不能批评孩子,还要反思自身的问题。
如果是孩子“无理”顶撞父母,父母要视无理取闹的程度,分级别采取措施。最高级别:厉声训斥甚至打骂孩子(进入此级别的父母基本自己也已经失去了理性);第二级别:以严厉的口气和态度批评孩子,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将会是什么;第三级别:父母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暂时把孩子晾在一边;第四级别:父母以柔克刚,用慈祥来化解孩子的冲击波。不管采取哪种级别的方式处理,最后都要进入一个环节,那就是在事后帮助孩子一起冷静分析该起“无理顶撞”事件中“肇事方”的错误所在,提高孩子分辨是非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同时也要教给孩子如何在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行为三:对老人不尊重
如果说孩子对父母有点忌惮,不敢轻举妄动的话,那么有时在对宠爱他们的老人身上,往往会有不尊重的举动。祖辈和孩子之间都是隔代亲,祖辈对孩子的亲往往是没有原则的,这样让孩子不断地单方面索取祖辈对他无私的爱,他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应得的,不懂得珍惜。渐渐地,孩子稍有不满就会发泄到祖辈身上,表现得没规矩。
爸妈应对:首先,要做好尊老的表率,有意识地经常在孩子面前表达对老人的尊重。
其次,和老人达成共识,结成统一联盟,明确必要的规矩,让老人把爱放在心里。
再次,利用家庭日、生日会等活动契机,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对祖辈的尊敬和关爱,进行正面引导和鼓励。
行为四:举止不文明,人来疯
这种行为较多出现在公开场合或客人到访时,孩子变得很兴奋,行为举止和平时不一样,谁的话也不听,不懂礼貌,乱说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人来疯”。孩子有“人来疯”的行为表现,主要是平时出席这样场合的机会太少了,太想要表现自己来引起大家的关注了;或者是平时受到的约束太多,父母碍于情面又不便在公开场合过多管束孩子,给了孩子彻底发泄一下的可乘之机。
爸妈应对:事前,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父母可以在出席活动或客人来访前,和孩子做一次交流,提出礼貌举止的要求,也就是打预防针和约法三章。
事中,如果孩子出现“人来疯”的举止,父母尽量不要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孩子,以免在客人面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可以用眼神或语言提醒孩子注意举止,告诉他不要忘记事前的约定。
事后,要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孩子明白下次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小编导读:弹跳运动有助于宝宝的健脑,美国育儿界流行一句话:喜欢弹跳运动的孩子,不但发育良好,身体健康,而且智力也会得到提升。弹跳运动有助于宝宝健脑从运动医学角度来......
弹跳运动有助于宝宝的健脑,美国育儿界流行一句话:喜欢弹跳运动的孩子,不但发育良好,身体健康,而且智力也会得到提升。
弹跳运动有助于宝宝健脑
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凡是有氧运动皆有健身、健脑作用,尤以弹跳运动为佳。弹跳运动之所以如此富有魔力,主要得益于弹跳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生命与健康离不开振动。
因为人体本身就是由一系列振动系统构成的,弹跳运动有助于宝宝的健脑,如胃有规律的收缩、肠的不停蠕动、心脏的不息搏动、肺的呼吸吐纳等。如果孩子常做弹跳运动,将这种“外源性”振动与“内源性”振动结合起来,健身与健脑的 效益会更加突出。
一、跳舞
跳舞可锻炼并提升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敏锐度与记忆力。弹跳运动有助于宝宝的健脑,根据调查表明,坚持学习舞蹈的孩子,其文化课成绩都比较好。
二、跳绳
跳绳以下肢弹跳及后蹬动作为主,并带动手臂、腰部、腹部的肌群运动,促使呼吸加深加快,吸氧增多,二氧化碳排泄加速,弹跳运动有助于宝宝的健脑,加上绳子刺激拇指穴位,两脚心不断地被地面按摩,通过足反射区刺激大脑,思维、记忆、联想力大增。
同时,弹跳运动对骨骼、肌肉、肺及血液循环系统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从而使孩子长得更高、更壮、更健康。此外,这种运动对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淋巴系统也很有益。弹跳运动有助于宝宝的健脑,这对增强孩子对多种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