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真菌性肠炎(fungalenteritis)是机体学问真菌病的重要类型之一。消化道是真菌侵入体内的主要传染途径,对健康和生命都有较大的威胁。过去本病甚为少见,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放射治疗等广泛的应用,肠道感染的疾病也日趋增多。在我国引起肠炎的真菌主要有念珠菌、放线菌、毛霉菌、曲菌、隐珠菌等,其中以白色念珠菌肠炎最为多见。……
本病属于深部真菌感染而致病。临床上较为少见。一般可无特殊症状和体征,因此诊断真菌性肠炎有一定困难。诊断本病主人依据有长期粘液样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病史,并经抗生素、磺胺等久治不愈。而经抗真菌药治愈者,在结肠内窥镜下,有的可见到肠腔痉挛或有较多的黄白色稠性分泌物。有的肠壁可见多个表面呈黄色的溃疡改变。确诊本病除在结肠粘膜组织标本中发遭到真菌外,主要需多次真菌培养,呈阳性者并证实为同一菌种。在真菌组织的染色检查中往往由于真菌数量少,苏木素一伊红着色不良,而被忽略,但用PASD及Gram特殊染色性,阳性率高,易于诊断。
临床表现
白色念珠菌累及结肠,约有85.5%的患者出现腹胀,泡沫样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早期为粘液样称便,偶有便血或带血丝,其特点是粘稠似蛋清附于大便上,或全部粘液便。后期为脓性或脓血样稀便,或无明显的脓血便。出血多时为暗红色糊状粘液便。腹痛及压痛不明显。
消化道放线菌侵犯回盲部时,表现为右下腹隐痛,局部常出现坚实而有压痛的肿块。当腰大肌受到炎症刺激时,可发生右髂屈曲畸形,阑尾手术后有的可发生一个或多个慢性持久性的瘘道。因此,本病易与阑尾炎、阑尾脓肿或包块、回盲部结核、盲肠阿米巴、盲肠癌、腰大肌脓肿、女性生殖附件肿瘤等相混淆。直肠放线菌可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肛周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或直肠旁脓肿。直肠周围病变多由腹内病变波及而来,表现为腹泻、便秘、里急后重或较稀带黄色颗粒的脓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