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改变
由于人体的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肠部位,故小肠粘膜的变化十分明显。
由于小肠绒毛萎缩,肉眼所见的粘膜可从正常的海虎绒毛状变为平绒状。在显微镜下活检可见到:柳叶状的绒毛缩短,形态不规则,尖端变钝,互相融合,有时绒毛可消失。表层环状细胞减少,上皮下层有炎性细胞增多和腺体增生。粘膜柱状上皮细胞变低平,胞浆有环细胞减少,上皮下层有炎性细胞增多和腺体增生。粘膜柱状上皮细胞变低平,胞浆有空泡,核大小不一,微绒毛模糊不清。有些病例可见粘膜粗厚,呈慢性炎变,绒毛仍存在但杂乱无章。此外,肠腔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这在幼儿乳糜泻中最为明显。
小肠粘膜绒毛的发育障碍,可使粘膜的吸收面积大量的减少,甘油三酯的细胞内再合成功能减退,可能是引起吸收不主奶的起因。
在小肠吸收不良发生之后,一些继发性因素,例如肠腔扩大、运动减少、肠内粘液过多、细菌感染等可进一步阻碍食物透过肠粘膜层。
小节段的小肠切除,患者一般虽能耐受,但也有吸收不良的可能。Compston等人发现:仅仅切除一个短节段的小肠,出现的慢性维生素D和钙吸收不良就可导致骨软化。切除小肠越多,吸收不良越严重。当小肠切除超过50%以上时,吸收不良将成为一个明显的临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