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在临床呈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介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在临床呈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介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心血管病人群日益庞大,像冠心病患者我国目前有7000万、高血压人群超过了2亿、心率衰竭者也有500万,这些患者本身就容易诱发心律失常,这些属于器质性原因;还有则是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年轻白领也可以发生心律失常,但本身没有器质性毛病存在。
王景峰表示,对于两者要严格区别对待:前者由于疾病所致,治疗时由于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患者切忌自行服药,否则可能加重病情;而对于后者,最重要是保持“淡定”,只要放松情绪,心律失常也会不治而愈。
非器质性心律失常:“抓狂者”可能心态平静时发病
27岁的Jackson是一名制造业设计师,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饭。他最近经常觉得心慌、手抖,经心电图检查,Jackson被确诊为心律失常。
王景峰告诉Jackson,他所患的心律失常是因心跳突然急剧加快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心慌、心跳等。这类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常见于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年轻人多于老年人,尤其是20~45岁的白领,男性稍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在职场上面临更大的压力有关。但有一个年龄段则是女性发病率高过男性,那就是更年期,此时很多女性会感到烦躁、胸闷、心跳加速。
王景峰表示,在这类较为单纯的非器质性心律失常发生前,病人往往没有任何先兆。“虽然‘抓狂’型、‘劳模’型人群更容易心律失常,但它的发生却不似真正的冠心病患者,会在激动时发病倒地,正好相反,它通常是患者在心态平静时心跳突然加速,随后又突然恢复正常,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秒,长则几天。”
王景峰介绍,多数病人发病后可自行终止,只有极少数必须用药后才能终止。“虽然此类非器质性心律失常往往是‘一过性’,不需用药,但如果症状较重、病人十分难受,还是可辅助用药,而且如果反复多次发作,也要警惕疾病对身体的损害加重。”
专家支招:调整生活节奏是关键
“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哪怕没有愤怒、生气等极端情绪出现,也一样会让心脏负累重重,诱发心律失常。”王景峰表示,预防心律失常首先应从保证生活规律、避免工作过劳、保持心态平和做起。“在这点上白领应学习农民伯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规律生活,使得农村居民心律失常发生率远低于都市白领。由此也可以看出,都市的高强度工作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确实是重要诱因。年轻白领日复一日地过着劳累的生活,意味着其体质、心理、免疫力、内分泌功能都在缓慢下降,如果还有饮酒、吸烟、熬夜等不良行为,则会促使心跳不稳定,出现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
王景峰表示,年轻人任何时候开始预防心律失常都不算迟。“人的一生都曾零星有过心律失常,只要别累心、操心、伤心,这些心律失常就像昙花一现,不会再来。如果身处特殊劳累阶段,偶发心律失常也不要太担心,自己慢慢调整生活节奏就行了。”王景峰说。
器质性心律失常:切忌自行买药服用
王景峰说,曾有本身就患有冠心病并合并有心衰的患者,因常常感到心跳加速,于是自己去药店购买了“心律平”服用,没想到心律却反其道而行之,越来越不平。
“现在市面上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很多,自行购买服用是大忌,因为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有多种,患者控制不当就可能由心跳过快走向心跳过慢的极端,如果本身还患有严重冠心病,则还可能越‘调整’越进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死亡,这种案例在临床上就有不少。”王景峰提醒说。
专家支招: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目前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王景峰介绍,传统的药物治疗可以控制病情,但也有一大问题存在,就是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就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产生。
他介绍,此时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外科根治手术、心导管射频消融根治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随着临床技术的发展,射频消融术逐渐成为治愈某些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它的优点在于创伤小,病人术后4~8小时即可下床活动,而且复发率可控制在1%~2%。而植入心脏起搏器也是不错的方法,可以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王景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