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1岁的小儿肠道发育不成熟,虽然小肠吸收功能好,但易发生蠕动功能紊乱。若发生腹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肾病的水肿期,均易造成小肠对糖的吸收减少。另外,葡萄糖被肠道吸收后,有一部分要在肝脏内贮存备用。……
概述
低血糖是指不同原因引起的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出生后1~2h血糖降至最低点,然后逐渐上升,72h血浆葡萄糖正常应>2.8mmol/L(>50mg/dl),新生儿血糖<2.2mmol/L(<40mg/dl)为低血糖,较大婴儿和儿童空腹血糖<2.8mmol/L(<50mg/dl)即为低血糖。出生婴儿血糖<2.24mmol/L(<40mg/dl)时,就应该开始积极治疗。低血糖可致脑不可逆性损害,而影响脑功能。
症状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自主神经系统兴奋并释放肾上腺素引起的后果,常随着血糖的急剧下降而出现,另一类是由于脑葡萄糖利用减少,常随血糖缓慢下降或低血糖时间延长而发生,主要表现在较大儿童,由于自主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过多引起的症状有多汗,颤抖,心动过速,烦躁,神经紧张不安,易受刺激,饥饿感,恶心和呕吐。
由于脑葡萄糖利用减少引起的症状有头痛,视力障碍,乏力,表情淡漠或抑郁,不安易激动,语言和思维障碍,精神不能集中,意识模糊,智能降低,性格行为改变,僵木迟钝,嗜睡,甚至意识丧失而昏迷惊厥及永久性神经损伤。
1岁小儿为什么容易发生低血糖?
1岁的小儿肠道发育不成熟,虽然小肠吸收功能好,但易发生蠕动功能紊乱。若发生腹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肾病的水肿期,均易造成小肠对糖的吸收减少。另外,葡萄糖被肠道吸收后,有一部分要在肝脏内贮存备用。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经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以保持向全身的组织,特别是要向大脑组织提供足够量的葡萄糖,作为代谢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一般进食1小时左右,肠道开始吸收葡萄糖,使血糖增高。多余的葡萄糖在肝脏经过糖原生成作用,变成糖原贮存在肝脏。当血糖下降的时候,肝脏中的糖原经过分解作用,又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液中的血糖保持着正常的水平,而糖原的生成和分解又需要许多相应酶的反应而进行。1岁小儿肝脏的许多酶不够成熟,肝脏对糖原的代谢作用差,容易造成肝脏贮存糖原不足或释放葡萄糖不足而造成低血糖。
肝脏还有一种作用是将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产物,经过葡萄糖酵解的逆行途径而生成葡萄糖,我们称之为糖原异生作用。此种情况多发生于长期饥饿和营养不良时,赖以维持人体对糖的需要。
血糖还受许多内分泌激素的调节,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1岁的小儿处于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若在这时,内分泌激素,特别是生长激素缺乏时也可以引起低血糖。
此外,当肝脏某些酶的缺陷,如肝糖原代谢病、半乳糖不耐受症、丙酮酸羧化酶缺乏和肝脏本身有损害,如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肝脏中毒及其它肝脏疾病,也可以引发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