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症状: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尿和粪的色泽改变。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新生儿在出生之后普遍都会有黄疸发生,如果不是病理性黄疸的话,一般一周左右的时间黄疸症状就会自动消失,而如果是病理性黄疸的话,则需要经过治疗之后黄疸的症状才会消失。如果是在24小时之内出现了黄疸的症状,则建议各位宝妈及时的向医生反应情况,为宝宝做出正确的治疗。
这就需要各位宝妈对于黄疸的症状有详细的了解,才可以根据宝宝的症状来作出判断了。黄疸较易诊断,主要应对引起黄疸的原发病进行鉴别,对于新生儿,还应鉴别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的黄疸。
黄疸病人主要可能会有皮肤发黄的情况出现,而且不少人都觉得只要是患上黄疸的话,单纯的治疗黄疸的话就没事了,其实重度黄疸还需要注意引起皮肤瘙痒的情况,皮肤瘙痒也有可能会因为黄疸引起的,所以说一定要注意。
重度黄疸患者由于胆汁分泌障碍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胆汁中的胆盐成分刺激感觉神经末 梢而使病人感到周身皮肤瘙痒。由于瘙痒难忍,患者便用手不停地进行抓挠,甚至将肩背部靠到墙角摩擦以解除其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休息与睡眠,极大地增加 了患者的精神压力。不停地抓挠皮肤很容易造成破溃,诱发感染或其它并发症,应采取一些方法予以解除或减轻,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条:瘙痒时,可用手拍打解痒,忌用力抓挠。白天时,可采用听广播、音乐、阅读报纸、书籍的办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少抓痒的时间。夜间,可用一些镇静药物。用温热水淋浴可以使表皮血管扩张,加速致痒物质的转移,减轻其对皮肤感觉神经的刺激。但不能使用肥皂或浴液等碱性用品。
早产儿的黄疸情况一般会比足月儿明显,一般出现早,时间长,黄的指数高,消退晚。根据宝宝的情况,测量最高有10.3,医生一般是测3次,取平均值。医生有开退黄的口服药物可以带回家给宝宝吃,适当喂点葡萄糖水,也可以帮助宝宝退黄的。但是还是应该注意多观察,如果宝宝出现黄的程度加重,精神差,拒奶,或者抽搐等,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
黄疸儿饮食保健:梨子,梨子能清热、解毒、消痰。它含有维生素C1、B1、B2、烟酸和糖,据马文飞《食物疗法》中介绍:“治黄疸病:雪梨,洗净切片,浸入食醋中,每次吃梨2个,1日3次。”猕猴桃,性寒解热,适宜阳黄者服食。崔禹锡《食经》云:“和中安肝,主黄疸。”山楂,据《福建中医药》杂志1966年2期介绍,用北山楂治疗黄疸17例,均收到良好的退黄效果。具体方法是:全部采用单味北山楂肉,开始1~2日内,日用量为60克,第3天起减少,以开水浸泡当茶饮服。
平时应该注意不让黄疸加重。以下食物要注意:胡椒凡湿热型黄疸之人忌食之。《随息居饮食谱》认为:“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对阳黄之人来说,多食则易增剧病情,助长湿热之邪,黄疸不易退去。龙眼肉甘温果品。《本草汇言》说它“甘温而润,恐有滞气”。湿热性黄疸应多食清淡利湿之物,龙眼肉滋腻助热,不利湿热之邪的排泄,故阳黄与阴黄之人皆不宜食。
鹅肉民间视为大发之物。唐代食医孟诜认为“多食令人发痼疾”。明·李时珍也指出:“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中药大辞典》中说:“湿热内蕴者勿食。”阳黄为湿热型黄疸,故多食鹅肉则弊多利少,甚至有弊无利,加重病情。羊肉性温,味甘,黄疸之人多为内有湿热,熏蒸肝胆,胆液外泄而发黄。《金匮要略》中早有告诫:“有宿热者不可食之。”黄疸之病屑“内有宿热”之疾,法当忌食。《随息居饮食谱》也早有告诫,认为“疸病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