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中国古人总结出了非常丰富的养生经验。纵观中国古人的养生之道,最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不外乎这样四个字:慈、俭、和、静。
所谓“慈”,即心地慈善。“慈”的本义是指父母的爱。后来引申为对人的怜爱。西汉刘向的《新书》中说:“恻隐怜人谓之慈。”训诂学家孔颖道解释说:“慈者,出于爱心,恩披于物也。”也就是说,“慈”就是把爱心给予众人,使其安乐。要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一句损人的话不说,一件害人的事不做。见别人有好事不嫉妒,见人遭遇倒霉事不幸灾乐祸。如能这样,无论是否得到善报,自己心中必然有一种吉祥、和乐之气。
所谓“俭”,即节省,俭约的意思。这个“俭”字,不仅指的是在吃喝穿戴、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要节俭,不要追求享用鸡鸭鱼肉、绫罗绸缎,更是说在一切事情上,都要想着要“俭约”的道理。就是说,说话、做事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这样会受益不尽。比如,俭于饮食,可以养脾;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真气、息是非等等。
所谓“和”,就是保持和悦、愉快的心境。平时多想、多说使人高兴的事,不想、不说或少想、少说令人忧愁,增加无谓烦恼的事。
所谓“静”,有两层含义:一是“身静”,要活动身体,但不要让身体过于劳累;二是“心静”,遇事不要轻易“动心”,对于外界的各种纷扰和刺激要泰然处之。遇上喜怒哀乐之事,外表可以顺应,但内心要努力做到岿然不动,心境如古井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