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炎球菌也称“肺炎链球菌”。肺炎球菌疾病是由肺炎球菌感染造成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是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致病菌。
2、儿童患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里面最为严重的问题,呼吸道传染病死亡数大于艾滋病加麻疹加疟疾等疾病之和,其死亡率非常大。
3、有数据显示,全球发展中国家有超过1亿5千万的5岁以下儿童患肺炎,其中有超过150万儿童因为肺炎而死去。
4、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其肺炎死亡率也非常高,全球有40%以上肺炎死亡就发生在亚洲,所以肺炎死亡率在中国比例仅次于印度。
5、另有数据统计显示,肺炎链球菌性疾病它所导致的后遗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儿童其他常见致病菌。在重症肺炎病菌中50%属于肺炎链球菌,其致死病例据统计超过50%。
肺炎双球菌直径0.5~1.5微米。革兰氏染色阳性,但老龄菌常呈阴性反应。在机体内形成荚膜,经人工培养后荚膜逐渐消失,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肺炎双球菌属双球杆菌属,为化脓性革兰氏阳性菌,呈圆形或披针形、无芽孢,无鞭毛。
在含血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上,37℃,24小时可形成细小、灰白、透明或半透明有光泽的扁平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培养2~3天后,由于产生自溶酶,菌体自溶,菌落中央出现凹陷。胆汁、胆盐或其他活性物质能加速自溶酶的作用,使细菌在短期内溶解。其荚膜多糖抗原与致病力有密切关系,且成分复杂。
多数起病急骤,常有受凉、淋雨、劳累等诱因,约1/3患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典型病例可突然寒战起病,继之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常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抗生素使用后热型可不典型,年老体弱者可仅有低热或不发热。
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初期为刺激性干咳,继而咳出白色粘液痰或带血丝痰,经1~2天后,有些患者可咳出粘液血性痰或铁锈色痰,也可呈脓性痰。出现胸痛时,常呈针刺样,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剧,可放射至肩或腹部。如为下叶肺炎可刺激隔胸膜引起剧烈腹痛,易被误诊为急腹症。由于肺实变通气不足、胸痛以及毒血症可引起呼吸困难。
病情严重时影响气体交换,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出现紫绀。少数有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感染者可出现神志模糊、烦躁、嗜睡、昏迷等。早期肺部体征无明显异常,重症者可有呼吸频率加快,鼻翼煽动,发绀。肺实变时有典型的体征,如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和支气管呼吸音等,也可闻及湿性罗音。并发胸腔积液者,患侧肺部叩诊浊音,语颤减弱,呼吸音减低。
肺炎的治疗方法
抗感染治疗是肺炎治疗的最主要环节。细菌性肺炎的治疗包括经验性治疗和针对病原体治疗。前者主要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肺炎病原体流行病学资料,选择可能覆盖病原体的抗菌药物;后者则根据呼吸道或肺组织标本的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体外试验敏感的抗菌药物。此外,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无基础疾病、是否有误吸、住普通病房或是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长短和肺炎的严重程度等,选择抗菌药物和给药途径。
青壮年和无基础疾病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常用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等,由于我国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故对该菌所致的肺炎不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对耐药肺炎链球菌可使用对呼吸系感染有特效的氟喹诺酮类(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和左氧氟沙星)。
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或需要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常用氟哇诺酮类、第二、三代头抱菌素、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厄他培南,可联合大环内醋类。
医院获得性肺炎常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
重症肺炎的治疗首先应选择广谱的强力抗菌药物,并应足量、联合用药。因为初始经验性治疗不足或不合理,或而后根据病原学结果调整抗菌药物,其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初始治疗正确者。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常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醋类或氟喹诺酮类;青霉素过敏者用氟喹诺酮类和氨曲南。医院获得性肺炎可用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昔类联合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广谱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的任何一种,必要时可联合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
肺炎的抗菌药物治疗应尽早进行,一旦怀疑为肺炎即刻给予首剂抗菌药物。病情稳定后可从静脉途径转为口服治疗。肺炎抗菌药物疗程至少5天,大多数患者需要7-10天或更长疗程,如体温正常48-72小时,无肺炎任何一项临床不稳定征象可停用抗菌药物。肺炎临床稳定标准为:T≤37.8℃;心率≤100次/分;呼吸频率≤24次/分;血压:收缩压≥90mmHg;呼吸室内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饱和度≥9O%或PaO2≥60mmHg;服进食;精神状态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