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伤寒沙门氏菌主要引起小肠结肠炎,是小儿沙门氏菌感染中最常见者。全年均有发生,以6~9月发病率最高。绝大多数患儿为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小于1岁者占1/3到1/2,且易在新生儿室流行。自然疫源广泛,很多家禽、家畜、鼠、鸟和冷血动物是自然宿主,蝇、蚤可带菌传播,常由污染的水、牛奶和食物经口感染。潜伏期一般为8~48小时。起病急,病初常以腹泻、发热起病,但一部分首发表现是咳嗽、精神萎靡、肺部湿罗音、腹胀或营养不良伴见脱水,此后才有明显腹泻症状。
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能通过食物感染人类,引起伤寒、副伤寒、败血症和胃肠炎等病症。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在食物中毒总病例中占第二位。因此,快速特异地检出食品中的沙门 氏菌污染在食品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出除传统的分离鉴定方法外,还有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方法本身虽较快速,但由于沙门氏菌在食品中的污染量相对较低,需要长时间进行增菌培养才能检出。
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nonphagocytic细胞直接接触。这种接触会导致细菌细胞表面的附属物形成。形成的附属物,比鞭毛短,但比鞭毛和菌毛厚。他们导致宿主细胞骨架的重新排列,使细菌进入细胞。这种膜惹怒系统是由于14基因的鼠伤寒杆菌染色体。 INV的基因是负责这些附属物的组合和排放/退出。所有INV的基因,必须对本系统工作完好。这些基因之一,invC,是负责提供完成此惹怒过程所需的能量的ATP酶活性。
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肠胃炎。当细菌细胞进入衬砌肠道的上皮细胞,它们会导致宿主细胞惹怒暂时损害细胞表面微绒毛。这会导致白细胞急于到黏膜,抛出吸收和分泌之间的比率,并导致腹泻。在小鼠鼠伤寒引起症状类似人类的伤寒。在小鼠研究这些细菌最终可能导致伤寒疫苗。
早期诊断此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主要靠细菌培养阳性确诊,但因为该菌在婴儿常呈间歇排菌现象,且有的患儿入院前已应用过多种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使鼠伤寒菌呈隐匿状态。所以对两岁以内急、慢性腹泻患儿,或6个月内突然发生腹泻的婴幼儿应连续作3次以上的大便培养,且要指明注意培养鼠伤寒沙门氏菌。
2、幼托机构、婴儿室、新生儿病房发生的两人以上或集体腹泻现象,以及两岁以下长期腹泻婴幼儿,用抗生素治疗不佳者,应疑及本病。
3、腹泻迁延不愈,大便性状多变,且具特殊腥臭味,即使无明显接触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也应高度怀疑并除外本病。
本病主要症状为发热、腹泻、厌食、呕吐、腹痛、腹胀等,大便次数增多,严重者每日可达数十次,大便性状多样易变,为黄绿色或深绿色水样、粘液样或脓血便。新生儿可间歇排出白色胶冻样便,是由于胆总管和十二指肠乳头部炎症性水肿,使胆汁排出受阻所致,多为重症。腹泻频繁者可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本病病情轻重不等,年龄越小,病情越重,并发病越多。轻症排出数次不成形大便后随即痊愈,重症可发生败血症和远隔部位的化脓病变,甚至休克和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般病例的症状常在3~5天后消退,部分患儿发热和腹泻可持续2周左右。有败血症者病程较长,可达数周。半数患儿病后排菌约2周,少数达2个月以上,但6个月后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