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咏春拳的特点
其最大的特点是近身实战性很强,简单易学,入手快,注重科学化和人工化的有机结合,咏春拳比较讲究技巧和技术,不和对手盲目斗力气,埋身搏击是咏春拳的有效战术,拳快而防守紧密,移动迅速而灵活,注重刚柔并济,整体气力消耗量非常少,通过协调左右手的互博,达到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的目的,连续打击对手,不给对手留下任何余地。
咏春拳是以中线原理为依据,以攻为守,连消带打,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以最短距离和时间去进攻和防守。咏春拳有3个套路,分别是小念头、寻桥、标指,通过练习这些套路,可以有效增强功底,提高整体素质,磨练心智,掌握最基本的技术应用,更配合黏手的练习训练与对手桥手接触后之感觉和反应,制造和寻找敌方之空隙,锻炼双手之左右兼顾和一心二用,练习攻、防手法与组合及步法的配合,再结合木人桩法的练习提高整体性,提升手臂的硬度和触感,提高击打的力度,练习咏春拳的各种手法、腿法、步法的配合,寻找最佳的攻击和防守的力角。
2、咏春拳四大原理
2.1、前手上半侧为“高外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攻向已方头部右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包括拳或掌)向此处攻来时,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将之挡至外侧。
2.2、后手的上半侧为“高内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敌方攻向已方头部左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向此处攻来,我方都可用后手迅速将之挡至外,或挡向右侧。
2.3、前手的下半侧为“低外侧门”: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来做短促快速的格挡动作,也就是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右肋、右腰等右侧要害处的打击动作,例如可用来防御对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击动作。
2.4、后手的下半侧为“低内侧门”:主要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身体左侧要害处的攻击,例如用来格挡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挡触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亦即腕骨之下锋处),在实战中运用本动作时应做“双手同步动作”,也就是左手挡出的同时,右手亦果断出击并准确击中了对手。
3、咏春拳的攻防特点
3.1、固定化
咏春拳主张双手肘合住在中线附近,从中线发力,又沿中线收回。没有大开大合的动作,拳势紧凑,因而也隐蔽。对于下肢,则采用双膝并拢、双足内旋的姿势以防护裆部、大腿内侧血管等。总之,咏春拳采用的技术偏向于固定,固定在中线或附近。
3.2、翻肘守
咏春拳里面的膀手需翻转臂肘,以肘尖进行防御。肘尖处的骨质一般比较硬,因此可以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1、中国传统咏春拳的健体作用不言而喻,其动作中的各种腿、手、身体各关节拉伸拧动等动作,可使青少年的骨骼和力量得到增强,筋脉、关节的弹性得以提高,从而增强青少年的体力和柔韧性。
2、启智:中国传统咏春拳在独特的结构形体状态下可给大脑许多良好刺激。中国传统咏春拳的独特练习过程不单是骨骼肌肉的收缩,而是一种从人体内部开始锻炼的技术,同时通过身形调整,结构定型使用精神得以专注状态,因此非常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空间转换、形体感知等右脑功能,提高了形象思维和创造力。
3、育心:中国传统咏春拳需要通过做变换方向的动作来明确方位,从而发展了青少年的空间知觉。
4、知礼:中国传统咏春拳推崇“中华传统文化”的以德服人精神,讲究未独特的双人对拆训练法让青少年理解了人与人相处的含义,知道怎样做才是“礼”的表现。
5、防身:咏春拳以实用防身为主,更注重实用性,告别花架子,让咏春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1、神形合一:“神”即意识,“形”指身体运作“神形合一”,意即意识与身体动作之高度协调一致。牢记“神形合一”心法,于锻炼之际多多用心体会,实为捷径之一。
2、来留去送:实际搏斗中,对方攻击动作被我防御同时予以控制即为“来留”。“去送”指利用防御运输方攻击动作方向,并同施力对方肢体使对方动作向改变后方向运动,以期使对方失势。
3、甩手直冲:对方与你在搏斗中桥手相接时,无论对手相接之桥手向任何方向运动,你只要感觉到对方撒手,却最快速直接攻击最近目标,此为“甩手直冲”。
4、攻守同期:守攻同期是指几乎在破坏对方攻击同一瞬间内攻击对方。
5、左右兼顾:是指双手一守一攻、相辅相承,实为“一心二用”之功效。
6、寸劲攻防:在咏春中,“寸劲”含意有二,其一指在短距离内爆发的攻击劲力;其二是指发劲时间极短,具备瞬间完成爆炸性效果。可谓“寸劲攻防”意即攻击动作或防御动作均系寸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