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糖尿病 >> 预防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预防糖尿病,养生粥
2016-09-10阅读:10491 学员编辑 收藏
一、预防糖尿病的粥有哪些
二、糖尿病人喝粥注意事项
三、糖尿病人怎么煮粥好吃

预防糖尿病的粥有哪些

1、玉米粉粥

粳米50~100g,加水煮至米开花后,调入玉米粉30g(新鲜玉米粉),稍煮片刻服用。玉米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玉米油是一种富含多个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是一种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2、芝麻黑豆粥

黑芝麻500克,黑豆1000克。将两者一起加工成粉。每次取黑芝麻黑豆粉共100克,加面粉50克,调和均匀后煮成粥。分成3顿,随餐食用。

预防糖尿病的粥有哪些

3、葛根粉粥

葛根粉30g,粳米50g,共煮粥服用。葛根含黄酮类,具有解热、降血脂、降低血糖作用。

4、菊花粥

秋菊烘干研末,先以粳米100g煮粥。调入菊花末10g稍煮一二沸即可服用。菊花清肝明目,临床用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

糖尿病人喝粥注意事项

1、吃上美味好粥,前提是血糖控制得好。

如同进食水果一般,糖尿病人要喝上美味好粥,也要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

2、不喝白粥,推荐四类杂粮煮粥。

一般来说,高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都容易消化吸收,所以转化为血糖的速度快,而难消化吸收的的食物GI较低,转化为的血糖的速度慢。而白粥消化快,吃完没多久就开始感到饥饿,身体短时间内就吸收完毕,血糖迅速升高。而且消化太快、饿得快,对于要控制饮食的糖友来说可谓一大痛苦。

糖尿病人要吃粥,就要往粥里加低GI食物,平衡整体的升糖水平。杂粮就是不错的选择,既能延缓升糖速度,营养价值也比白粥高。比如黑米、紫米、燕麦等谷类,红小豆、芸豆、干扁豆等杂豆,莲子、芡实、薏米等植物种子,北芪、生姜、淮山、茨实等药材也挺适合一起煮粥。

3、粥不能煮太烂。

有研究显示,豆粒和米粒的完整性越好,消化速度越慢,血糖上升也越慢。粥熬得越烂,糊化程度越高,升糖指数也会随之攀升,血糖就越难控制,所以,糖友煮粥时一定要控制好火候和时间。

4、搭配点牛奶、青菜或豆浆。

光吃粥不管饱,而且不管粥里加多少杂粮,量多了血糖还是难控制。所以,糖友喝粥前可以先吃点主食,然后就着蔬菜、少量肉一起喝粥。丰富的食物种类有利于降低综合血糖指数。

糖尿病人怎么煮粥好吃

1、一般人煮粥都是直接从水龙头接凉水来煮粥,其实用开水煮粥更好。开水煮粥能够减少米粒粘锅的现象,并且能够减少熬粥的时间。

预防糖尿病的粥有哪些

2、煮粥的时候经常搅拌能够防止最底层的米粘锅,即使是用了开水煮粥也需要适当的搅拌的。搅拌除了能够防止底层米粒粘锅之外,还可以让米粒颗颗饱满,粒粒酥稠。但是这样的搅拌是有技巧的。搅拌的技巧是:开水下锅搅几下,盖上锅盖,用文火熬煮20分钟,再开始不停地搅动,最好向一个方向搅动,一直持续约10分钟,直到粥呈酥稠状为止。

3、大小火轮着煮。先用大火煮开,再转小火熬煮约30分钟。别小看火的大小转换,粥的香味由此而出。

4、加少许色拉油。先把粥大火烧开,再改文火约十分钟时加少许色拉油,能使粥色泽鲜亮,入口格外鲜滑。

5、花色粥的制作,还有以煮好的滚粥冲入各种配料,调拌均匀即成的方法,如生鱼片粥等。

6、粥在制作时,应注意水要一次加足,一气煮成,才能达到稠稀均匀、米水交融的特点。

7、煮粥用的米既可先用清水浸泡5-6小时,然后下锅再煮,也可淘洗干净后直接下锅煮粥。先浸后煮,可缩短煮粥的时间,但浸泡易致养分损失。

8、若配方中有不能直接食用的中药,则可先用中药煮取汤汁,再加入米或面煮粥,或先将中药研成粉末,再入粥与米同煮;若粥中的配料形体较大,应先进行刀工处理,再下锅煮粥,以使粥稠味浓。

9、将米淘洗干净,略放些水将米浸涨。为了节约时间,一次可多泡一些米。将水滤去,按照食用量把米分成N份,放入冰箱冻透待用。如果早晨煮粥,可以前一天晚上放入冷冻室;需要煮粥时,水烧开,将一份冻住的米直接放入锅中,不必结冻。开锅后,中小火煮15分钟即可。如果时间紧,大火煮6-8分钟,但要注意会溢锅。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