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动脉粥样硬化怎样治疗
药物治疗,降血脂药物他汀类;贝特类;烟酸;消胆胺;安妥明;不饱和脂肪酸如益寿宁、血脂平及心脉乐等;藻酸双酯钠。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潘生丁;氯吡格雷;西洛他。另有水蛭素具有抗血小板作用 血小板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管内皮功能减退是引起血小板激活的第一步。以上情况使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天然水蛭素通过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激活,具有明确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2、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
早期由于大脑的功能减低,可产生类似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出现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大脑机能失调等一系列症状。常主诉头痛(60%——90%)、头沉、头晕(55%——70%)、耳鸣、眼花、肢麻、震颤、失眠、遗忘,并有思维迟钝,理解、判断、分析、计算能力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差,情绪不稳,抑郁烦躁,易急易怒,哭笑无常。少数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多诉心悸,手足发凉,皮脂分泌多,记忆减退,失眠等。
3、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鉴别诊断
神经衰弱,早期应与神经衰弱(包括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更年期综合征)相鉴别。这类患者出现头痛、头沉、耳鸣、眼花、肢体麻木、失眠、遗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大脑失调的症状,但无以上动脉硬化的体征及辅助检查的阳性资料。颅内占位病变,伴有痴呆者应与颅内占位病变相鉴别,特别是发展缓慢的颅内肿瘤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等,均可出现精神症状及器质性痴呆征群,但这类患者年龄较轻,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及体征,无其他动脉硬化的改变。
1、地域
我国的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地理分布差异和性别差异。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北方人所占的比例显着高于南方人。原因可能是北方人饮酒更多、抽烟也更多,有糖尿病、卒中史、脑梗死史、心脏病的比例更高,体块指数更大。危险因素在大于45岁的人群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可定义为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
2、吸烟
吸烟(或烟雾暴露)可增加血液中多种黏附因子的表达,并造成血小板功能障碍,进而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有家族聚集现象,多种基因均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家族中一人或多人罹患脑血管疾病提示患者有更高的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1、黄大豆,黄大豆适宜用水煮食,或做成各种豆制品食用,不宜炒食。黄豆因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故长期食用,对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者极为有利。据研究发现,连续食用3周以黄豆为主的植物性蛋白饮食,可除掉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维持血管的软化。
2、玉米,尤其适宜煮玉米粥食用。先以玉米粉适量,冷水溶和,待粳米粥煮沸后,再调入玉米粉同煮为粥,供早、晚餐时温热服食。玉米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它和玉米胚芽中的维生素E协同作用,可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并防止其沉积于血管壁。因此,玉米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