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内出血分为脑实质出血,医学术语为“脑出血”,即通常所说的“脑溢血”;另外一种是脑表面的出血,即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的病死率达50-90%,其病因如下8种。
1.1、高血压性脑出血。占所有病因的80-90%,中老年人多见,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部位多在基底节、丘脑等。所以,控制血压可预防脑出血的发生。
1.2、脑血管淀粉样变。75岁以上老年人,无高血压病史,脑叶出血者多考虑该病因。此类患者手术清除血肿,容易造成再次出血。确诊需要脑软膜血管的病理学诊断。
1.3、脑血管畸形:如脑动静脉畸形、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儿童、青少年、中壮年多见,有时合并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1.4、脑外伤:如打击、车祸、高空坠落等。
1.5、脑肿瘤:包括原发性脑肿瘤和转移性脑肿瘤。
1.6、血液病:如淋巴瘤、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1、运动和语言障碍: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2.2、呕吐: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2.3、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老人鼻出血后,约有50%~80%的人在1~6个月内会发生脑出血。所以,在排除外伤、炎症等因素后,老人鼻出血多数是脑出血发生的早期信号之一。
突然感到一侧身体麻木、无力、活动不便,手持物掉落,嘴歪、流涎,走路不稳;与人交谈时突然讲不出话来,或吐字含糊不清,或听不懂别人的话;暂性视物模糊,以后可自行恢复正常,或出现失明;突然感到头晕,周围景物出现旋转,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这些表现可以短暂地出现一次,也可以反复出现或逐渐加重。
1、常规治疗:一般处理,保持安静、绝对卧床,应在当地进行抢救,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多搬动,以免加重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应排空胃内容物。
2、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压,降低增高了的血压是防止进一步出血的重要措施,但不宜将血压降得过低,以防供血不足。一般以维持在(150--160/90--100mmhg)为宜。
3、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如有高热、多汗、呕吐,维持中心静脉压5~12mmHg或肺楔压在10~14mmHg水平。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补钠、补钾、糖类、补充热量。
4、不必过度紧张:病程中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疼,例如头部胀痛、针刺样痛、剧烈疼痛等,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好转,头疼会逐渐消失,因此您不必过度紧张,要学会分散注意力。
1、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脑出血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脑出血后3~5天内,昏迷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
2、上消化道出血是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即应激性溃疡,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以混合型和内囊内侧型出血居多,分别占49%和36%,发生机制为下视丘和脑干病变所致,现在认为与视丘下前部,后部,灰白结节及延髓内迷走神经核有关,自主神经中枢在视丘下部,但其高级中枢在额叶眶面,海马回及边缘系统,消化道出血的机制与上述部位原发或继发的病灶有关。
3、褥疮主要是躯体长期不变动体位,而致局部皮肤及组织受到压迫时间过长而发生缺血,坏死的一系列表现,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高龄患者较多,肢体瘫痪,长期卧床,活动不便,容易对于骨隆起等部位压迫,使局部组织缺血及缺氧。
4、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肺部感染,再出血,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肾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