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脆性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实用内分泌学>第2版中提出了比较严格的标准:在连续数月保持进食量、运动量及胰岛素用量恒定的情况下,注射方式不变,仍出现以下情况: 1.每日空腹血糖波动5.55mmol/L以上 2.每日尿糖排出3.0克以上 3.不能预期的低血糖发作 4.频繁出现尿酮体阳性 5.日内血糖变动幅度达11.1mmol/L以上,无明确诱因(须除外Somogyi效应及黎明现象)
2、什么是脆性糖尿病
“脆性”的含义是指病情极不稳定,血糖忽高忽低难以控制。“脆性糖尿病”又称“不稳定型糖尿病”,主要见于1型糖尿病以及某些胰岛功能近乎衰竭的晚期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认为是患者胰岛功能完全衰竭所致。由于患者完全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而后者在药代学特点以及调控方面均与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有显着区别,再加上缺乏有效的辅助调节功能,因此,很容易出现血糖忽高忽低、大幅波动的现象。
3、脆性糖尿病的不良后果
脆性糖尿病的不良后果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3.1、反复无症状性低血糖的发生,会导致患者的大脑认知功能严重受损,如果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血糖昏迷不能够被及时发现,患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3.2、长期高血糖和低血糖频繁交替发生,会导致患者的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显着升高,因此致死和致残的风险也显着增加。
3.3、由于反复高血糖和低血糖无规律的交替发生,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情绪受到严重影响。这会使患者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甚至有的患者会因此而患上焦虑症或抑郁症,不能很好地遵照医生的指导来进行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注射。
1、血糖控制不宜过严:由于脆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极不稳定,低血糖风险极高,因此,对这类患者血糖控制标准不宜太严,即空腹血糖控制在8.0~10.0毫摩尔每升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3.0~14.0毫摩尔每升,避免发生严重低血糖。
2、胰岛素调整幅度不宜过大:脆性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十分敏感,胰岛素血药浓度的微小改变,也会引起血糖的显着变化。
3、尽量选用胰岛素类似物:在实施强化治疗时,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取代中、长效胰岛素,用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取代短效胰岛素,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有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
4、脆性糖尿病患者要重视生活规律:应做到吃饭定时定量、少吃多餐。每天运动也要固定时间及运动量。
5、避免情绪波动:情绪变化会引起血糖波动,血糖波动又会导致情绪改变,二者互为因果
6、加强监测:最好自备血糖仪,经常多时段进行血糖监测,尤其是夜间2~3点的血糖监测。
1、调整进餐次数
在胃轻瘫的时候,可以一日多次进食,但是每次的量要少。正常人的每日三餐,对于糖尿病人可以将它分为六到七次来进食。可以在餐后准备点点心,这样可以避免饥饿,同时也减少了餐后的高血糖。
2、调整食物状态
胃轻瘫时,固体食物排空受阻较液体食物更明显,因此,膳食搭配时最好将固态食物匀浆化,或多进食流质食物,必要时甚至完全依靠流质食物,这样有助于改善胃肠道症状与控制血糖。
3、调整食物成分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消化运动减弱,胃排空已延长,故需降低食物中不消化纤维的含量,一些含丰富纤维素的蔬菜(如芹菜、白菜和马铃薯等),虽有降低餐后血糖作用,但是易有胃肠道反应,因此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不能多吃。
4、称重治疗饮食
对所需食物,均应在烹调前将皮、根、骨等不食用部分去除后称重、加工然后进行烹调,更为合理的控制热量的摄入,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饮食较繁琐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