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随时信息获取
咨询热线:
133-4395-1568
上期完美收官
面授现场 期待精彩下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文库 >> 养老频道 >> 老人饮食 >> 列表
搜索 收藏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
老年人吃枣,吃枣
2018-02-09阅读:10442 学员编辑 收藏
一、枣老年人怎么吃更营养
二、老年人吃大枣有什么好处
三、红枣吃多了会怎么样

枣老年人怎么吃更营养

1、枣老年人怎么吃更营养

1.1、红枣泡水可以促进肝脏排毒

对于长时间对着电脑,经常熬夜加班的上班族来说,坚持用红枣泡水饮用可以帮助肝脏的排毒。

养肝排毒实验证实,每天给肝功能不佳的人饮用红枣水,只要坚持一周的时间就能够有效的增加人体血清蛋白,帮助保护肝脏健康,促进肝脏排毒。

建议用红枣泡水之前,将红枣撕开,因为红枣的表皮坚韧,不容易消化,整颗一起冲泡的话很难将其中有效成分完全的溶解出来,大大的降低了其功效。

1.2.红枣泡茶可以补血补气

红枣泡茶饮用可以有效的治疗胃寒胃痛问题,具体做法将红枣炒黑之后热水冲泡饮用即可,另外还可以放入桂圆一起冲泡,有补血补气的作用。

2、红枣的吃法

2.1、直接生吃

女性在经期或者平时的时候,可适当的吃些红枣,每天吃五到六颗,就可起到一个补血活血养颜的功效。红枣干比新鲜的大枣更有补血的作用,而新鲜的大枣,女性在经期最好不要吃太多,吃太多,容易引起胃胀。

2.2、红枣泡水

把红枣掰开之后用开水冲泡,冲泡的细节影响到红枣的养生功效,在冲泡的时候不要整个放下去,而如果是新鲜的红枣就不能用热水冲泡,以免影响了其维生素C的吸收。

2.3、红枣粥

日常可用红枣配合莲子,百合,粗粮等同煮,由其是对于那些心神不宁的女性,经常食用更可起到一个安神,促睡眠的作用。

3、吃红枣的禁忌

枣老年人怎么吃更营养

3.1、服用退热药时忌食大枣

服用退热药物同时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容易形成不溶性的复合体,减少初期的吸收速度。大枣为含糖量高的食物,因此,在此期间忌食用大枣。龋齿疼痛、下腹胀满、便秘患者也不宜食用枣。

3.2、忌与维生素类同食

枣中的某些物质会使维生素K分解破坏,因而会大大降低大枣的治疗功效。

3.3、吃大枣要细嚼慢咽

红枣是滋补调养佳品,可以经常食用,但切忌过量,食用过多会引起胃酸过多、腹胀等问题。而且红枣的枣皮消化起来比较困难,一定要细嚼慢咽。

老年人吃大枣有什么好处

1、老人吃红枣能防癌抗癌。

红枣中含有的一组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也能防止癌细胞转移、扩散。此外,大枣中含有大量的环式磷酸腺苷,对体外培养的瘤细胞生长抑制率可达90%。

枣老年人怎么吃更营养

2、老年人吃大枣补脾和胃、养气生津、解毒。

脾胃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降,老人多脾胃较差,用大枣50克,大米90克,分别洗净,同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煮粥食,具有补血健脾的功能,现代多用于贫血、血小板减少、消化不良者,健康人常食能使肤色红润,体质增强,温脾健胃用大枣,滋阴则用黑枣。

3、老年人常吃大枣能养颜益寿。

红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等,尤其是维生素C、维生素P的含量特别多,均居百果之冠。鲜枣含糖类达20%~36%,干枣则达55%~80%;每百克鲜枣中含维生素C达300~600毫克之多,因而有“活维生素丸”之称。

红枣吃多了会怎么样

1、过多食用红枣会导致腹胀,也就是肚子胀气。

2、过多食用红枣会对人体肾脏造成一定的困扰,同时会影响消化系统,会造成便秘等情况。

枣老年人怎么吃更营养

3、红枣的糖分很高,因此,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红枣或者红枣制成的零食是不能吃的,不热会导致糖尿病恶化。

4、量进食生鲜红枣,易产生腹泻并伤“脾”,因此,由于外感风热而引起的感冒、发烧者及腹胀气滞者,都属于忌吃生鲜红枣的人群。

5、湿盛或脘腹胀满者忌食;湿热重、舌苔黄的人不宜食用。

6、有宿疾、食积、便秘者不宜多吃;龋齿、牙病作痛及痰热咳嗽患者不宜食用。

一般不要超过5个,小的不要超过8-9个,大枣一般就是2-3个,因为一是糖分多,吃太多会导致吸收困难、浪费,二是甜食多了,会加口腔和食道负担,三是细水长流才符合营养要求。当然临时有需要,可以另当别论。如产后、失血、手术后等,一天煮食10多个问题不大。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编辑,涉及的药方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需了解专业中医常识、对症下药,请加客服,进入老师的视频直播间免费学习,免费咨询!
康源热线:400-609-6111(400免费电话)
客服咨询:15603951551(产品咨询)、13343951568(培训咨询)
微        信:kymyjqw(公众号)、13343951568(个人号)
线上课堂:下载“千聊”app,搜索“康源.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康源晶月&爆品中医实战特训营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2021975号豫公网安备 4111020200024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豫)-经营性-2022-0039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21313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编号:豫郑食药监械经营备2021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