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成功率与治疗时机的选择不无关系。
1.1、间隔周期需根据具体情况,如:肿瘤大小、碘油聚集情况、肝功改变、血象及全身状况决定。一般可每4~6周重复一次。中晚期肝癌一次栓塞多不能完全控制肿瘤生长,需要两次或多次TACE和/或其它治疗方法联合。
1.2、选择再次治疗的基本条件:前次治疗有效;肿块缩小;AFP水平仍较高或升高;造影显示仍有病灶未充填碘油或有新发病灶;肝功正常或轻度异常,估计可接受再次治疗者。总的原则是在保持肿瘤受控,尽量减少治疗次数,提高患者的生命周期。
2.1、机理科学
介入治疗局部药物浓度较全身化疗高达数十倍,而且阻断肿瘤血供,因此双管齐下疗效好,毒性较全身化疗小;2、肝癌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2.2、疗效确切
治疗成功者可见到AFP迅速下降,肿块缩小,疼痛减轻等;诊断造影清晰,可以重复进行,便于多次对比;肝癌介入治疗费用相对比较低;
2.3、年老体弱也可进行
不须全麻,保持清醒。肝癌的治疗方法中的肝癌介入治疗是经常用到的。但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症状,让患者受到一定的伤害。 一般的肝癌患者都可以耐受,通常发烧在38度左右,很少部分患者会高烧,大部分患者都在38到39度之间,经过住院期间医生治 疗一般性的处理,患者很快都能够恢复。
3.1、肝功能损害
肝功能损害是肝癌介入治疗主要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升高,发生率7%~100%,多是由于化疗药物、栓塞剂的细胞毒性及治疗后坏死组织吸收所致。
3.2、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达44.8%~83%,多是由于介入治疗药物引起的消化系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降低或不思饮食等等。
3.3、血象降低
白血细胞的发生率从30%下降到25%,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一般发生在手术后2周。
3.4、疼痛
主要以上腹部疼痛为主,发生率3O%一l00%,多是由于栓塞后肝脏局部缺血,致肝局部血管肿胀刺激肝包膜或造影剂、栓塞剂直接刺激引起,一般多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
3.5、发热
发生率10%~100%不等,多是由于肿瘤组织急性缺血、坏死、脱落、吸收所致,一般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第2天出现,体温在37.5-38℃之间,可持续5-7天,但也有个别患者体温在38.5℃以上,持续时间为9~14天。
3.6、穿刺部位的损伤
发生率在2%~13%之间,表现为穿刺局部出血、血肿,动、静脉痉挛或血栓形成等等,多是由于病人凝血机制障碍、术中应用肝素或术后止血压迫过度等原因所致。
肝功能严重障碍,如:严重黄疸[胆红素>51μmol/L,ALT>120 U(视肿瘤大小)]、凝血机能减退等。大量腹水或重度肝硬化,肝功能属ChildC级;
门静脉高压伴逆向血流以及门脉主干完全阻塞,侧支血管形成少者;
感染,如肝脓肿;
癌肿占全肝70%或70%以上者(若肝功能基本正常,可采用少量碘油分次栓塞);
白细胞<3000;
全身已发生广泛转移者;
全身情况衰竭者。
1、生命体征监测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包括患者神志、脉搏、呼吸、血压、SPO2的变化,心电监护24小时,每1h测量一次至4小时无异常改为2小时一次。测量体温每天4次,连续测3天,如有异常应及时汇报医生给对症处理。
2、穿刺部位的护理
由于介入治疗属于侵入性操作,局部穿刺和插管对动脉可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加之肝癌患者本身凝血因子减少,因此术后应特别主要做好穿刺部位的护理,伤口沙袋加压4~6小时,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若患者想要打喷嚏、咳嗽,家属需用手压迫穿刺部位防止出血。
3、腹痛的护理
栓塞使肿瘤组织缺血、水肿、坏死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肝区局部灼热痛。一般在术后4~14小时高达峰期,要告知患者不要紧张,放松心情以免加重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